西师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全册内容的梳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全册内容整理的过程,初步学习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整理活动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整理活动中,厘清本册内容的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本册知识的理解,提高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知识间的联系对本册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并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掌握一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册,呈现知识

1.揭示课题。

同学们,本学期新课的内容已经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对全册的内容进行总复习。

2.回顾全书,呈现知识。

我们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旅行里,都学了哪些数学知识,体验到哪些思想与方法,你还记得吗?

请你先想一想,然后翻开教科书看一看,也可以看一看目录。

抽学生汇报所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评价,并随机板书出本册的相关知识点。

[点评:通过翻开书本回顾、自由汇报等环节的设置,既让学生初步感知全册的数学知识,又为后续的分类整理打下基础。这样的总复习学习真正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

二、梳理分类,形成网络

1.引入。

这学期学了这么多知识,如果就像老师这样整理出来,你们有什么感受?那该怎么办呢?

教师评价:这样的整理既乱,又没有头绪,就需要我们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2.小组合作,分类梳理。

请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在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它进行分类整理,让大家清楚、简洁地看出我们这学期学习的内容。

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1)先小组内讨论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怎样分类整理?

(2)每组确定一种分类整理的形式,如表格、树状图、括号、圆等,并将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图。

给足时间让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厘清知识脉络,感受整理方法。

抽小组对你们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报。

提问:你们是把哪些知识归为一类的,为什么这样进行分类整理?

预设1:树状图。

预设2:表格图。

预设3:括号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追问:

为什么把四则混合运算与运算律、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分为一类?(它们都是关于计算方面的知识。)

为什么把平形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分一类呢?(它们是关于图形方面的知识。)

4.比较评价,总结提升。

(教师展示几个不同组的网络图)看看刚才这几个组分类整理的网络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全班交流讨论后,评价:每个小组尽管整理的形式不同,分类也有不同,但都很清楚地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展现了出来。

教师课件展示表格网络图。

结合具体的树形图进行小结:其实,四则混合运算与运算律、小数加减法都是计算方面的,归为数的运算类。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是数的认识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确定位置是图形与几何类;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是统计类。

[点评:利用“如何让本期的学习内容更清楚、简洁地展示出来”这一问题,充分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整理、自主分类,形成网络;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厘清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各具特色的网络图。分类整理、展示汇报、总结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掌握整理方法、培养整理能力的过程。]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本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是怎么复习的?对于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强调:一学期的知识既多又广,但只要抓住了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分类整理,厚厚的一册书就会呈现在一张纸上或一个网络图中。利用这样的知识导图,你还会发现数学更多的奥秘。

2.形成结构图的表象。

让我们再次回到网络图中,闭上眼睛,让本册的知识内容在你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

睁开眼睛,再看看网络图,还有哪些知识你刚才遗忘掉了?

3.回顾反思。

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哪些知识掌握得好? 哪些知识还有问题?

4.拓展延伸。

到底网络图中的这些知识是什么样的呢? 每个知识点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呢?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深入复习。

[点评:全课总结,关注形成网络图这一整理方法,让学生谈感受、说方法;通过放电影似的回顾,加深对本册书内容的印象;拓展延伸引发学生对后续复习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去手机阅读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