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防灾小常识

(一)教学内容

综合应用小数、三角形等相关知识,通过综合与实践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防灾小常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询资料、上网收集等途径了解还有哪些灾难。

2.每种灾难来临时可以采用哪些避险或自救方法。

3.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防灾的意识,掌握防灾的小常识。

(三)教学重、难点

是培养学生独立制订计划的能力。

(四)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计算器,社会实践调查表。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情境图提供的是一幅灾难宣传画,让学生感受火灾、地震、洪水、雷电等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再通过几个小朋友的对话,提示学生交流防灾小常识。

★学习自救小方法:

1)引导学生看懂学校的紧急疏散图,并说一说每个房间的人应该怎么出房间门,到走廊后又该如何走到室外;楼上的各间教室又该如何出来,到一楼后该如何到室外。

知道如何疏散后,应结合排队做操、集合或专门安排活动进行疏散演练。在演练过程中要有秩序,不要拥挤,注意安全等。

2)找“活命三角区”。

教科书通过第1幅图的示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活命三角区”,了解在地震来临时在“活命三角区”躲避是最安全的。然后找出后面3个物体、身边的实物等的“活命三角区”。

★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提供的信息算出爷爷走到楼下的时间:15×28=420(秒)=7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火势较大时不能乘电梯的防灾小常识。

2)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即将每时60km换成每分多少千米。

60÷60=1km),3÷1=3(分),1.5+3=4.5(分)。

★活动拓展:

通过查询资料、上网收集等途径了解还有哪些灾难,每种灾难来临时可以采用哪些避险或自救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防灾的意识,掌握防灾的小常识。

去手机阅读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