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整理复习第1,2,5题,练习十八第1,2,3,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熟练掌握小数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和数位顺序表,以及小数的大小比较。
3.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整理与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
[点评: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整理单元内容
1.分组交流、整理。
同学们,回想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请大家结合教科书,在4人小组内议一议,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学习内容清楚、明确地整理在练习本上。
2.分组汇报并展示。
教师根据小组汇报情况将知识整理如下:
同学们整理得真好!其实整理知识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用表格、框架图、树枝图等,其目的都是让我们对学过的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3.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又有哪些不足?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的知识,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单元的知识,让学生经历整理知识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中感受整理方式的多样性,体会了整理知识的优越性。]
三、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复习小数的意义。
(1)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小数?
(2)完成第66页第1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要用这个小数表示?
(3)小结:像这种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 分、100 份、1000 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不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来表示,小数就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4)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5)小结:在数位顺序表中,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复习小数的性质。
(1)谁给大家说一说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小数的性质完成下面的练习。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的小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0.050=( ) 0.9=( ) 3.140=( )
60.3=( ) 103.090=( ) 12=( )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再抽学生汇报。
追问:0.050中可以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吗? 为什么?
如何将12改写成两位小数?
(3)小结:利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改变小数的位数,但要注意,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3.小数的大小比较。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如果……)
(2)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第66页第2题和第67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反馈。
反馈第2题时要说出为什么用这几个点表示这3个小数,还要说出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这3个小数与0的距离,得出数轴上越往右边的数越大,所以这里的0.24最大,0.05最小。
(3)小结:小数大小比较时,我们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然后再十分位、百分位依次比下去;还可以充分利用数轴,在数轴上,越往右数就越大,越往左数就越小,也就是在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
4.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还有疑惑吗?
[点评:边复习知识点边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做一做相关的练习。
1.练习十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引导学生理解把0.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01。
2.练习十八第2题。
抽学生口答。
3.练习十八第3,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引导学生得出要换算成相同单位后才能进行比较。
[点评: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边练习边反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又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整理复习第3,4,6,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熟练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3.在复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名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和小数的近似数。
[点评: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利用规律把小数扩大或缩小。
(1)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用呢?
小结: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也可以把一个小数缩小到原数的,,,…还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进行名数的互化。
(3)请同学们仔细读题,将下面两道题独立列式,并解决在练习本上。
① 把4.05扩大到它的10倍、10倍、1000倍,各是多少?
②把31.4缩小到它的,,,各是多少?
抽学生反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小结: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将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反之把一个小数缩小到原数的,,,…就是将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2.单位换算。
(1)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还可以进行单位的换算,请同学们把这几道题做在练习本上,想一想你是怎么换算的?
85cm=( )m 3.08km=( )m
3kg20g=( )g 6.02吨=( )吨( )千克
学生反馈时,请学生说出换算的方法。
(2)小结:单位换算先要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单位。第1题是小单位化大单位,方法是除以进率。第2题大单位化小单位,方法是乘进率。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不能记错。第3题是单位换算,把3kg20g分为两部分,即3kg 和20g,20g 就是20g,只把3kg 换成3000g,再把3000g和20g合起来就是3020g。第4题是单名数化复名数,把6.02吨分解成两部分,即6吨和0.02吨,6吨就是6吨,然后把0.02吨换成20千克,即6吨20千克。无论是复名数化单名数,还是单名数化复名数,都是把原名数分成两部分,相同单位的部分不变,把不同单位进行改写。
3.完成第66页第3,4题。
学生独立做在教科书上,然后再反馈。
[点评:边复习知识点边练习和小结,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单位的换算,学生反馈后老师再重点点评和小结,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请同学们将下面的练习完成在练习本上,并想一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1.求小数的近似数。
7.28吨≈( )吨(保留一位小数)
12.574≈( )(保留两位小数)
43.5896≈( )(保留三位小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追问:43.590吨末尾的“0”为什么不去掉呢? (如果去掉末尾的“0”就不再是保留三位小数了。)
小结:求小数的近似数时我们应仔细观察保留位数的后一位,如果后一位小于5就舍去,如果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进1。
2.将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5023000件=( )万件 7560000000=( )亿
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小结: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我们只需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把这个小数末尾的“0”去掉,然后加上“万”或“亿”就可以了。
3.数的改写与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比较。
数的改写与求小数的近似数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不同点:数的改写,数的大小不变,所以中间用“=”连接;而求小数的近似数,小数的大小变了,所以中间用“≈”连接。
相同点:它们的计数单位都变了。
4.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你还有什么疑惑?
[点评:复习与练习交替进行,反馈与小结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复习中教师都是让学生先尝试,再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小结,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复习的方法来做一做相关的练习。
1.练习十八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教科书上,然后反馈。
在做这两个小题时我们应注意什么?(要看清楚是改写还是求近似数。)
2.练习十八第6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做在教科书上,再重点反馈第(3)小题。
求湖面一周的长,也就是求湖面的周长。湖面的四周插了280面彩旗,也就是把湖面的一周平均分成280段。为什么是平均分成的280段呢? (这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在封闭图形中植树,老师可以举例简单地介绍。)
3.练习十八第7~10题。
学生独立练习。
[点评: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在求湖面周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