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下册
|
教学设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第1课时 教科书第34〜36页单元主题图、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进一步感悟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学生经历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算理与算法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其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装有10支铅笔的铅笔盒实物、小棒图、信封(写上教科书第38页第3题的算式)。 学生准备:成捆的小棒。 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 1.情景引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从主题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小超市里月饼每盒有10个,乒乓球每盒也是10个,黄色乒乓球有4盒,白色乒乓球有3盒等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黄色乒乓球比白色乒乓球多多少个、柜台上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等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两位数加减法的知识。 [点评:通过单元主题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获得总体印象,在认识上产生学习期待。] 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情景呈现,认识1盒与10支的关系。 出示课件或装有10支铅笔的铅笔盒实物。 教师:请同学们瞧瞧这是什么? 学生:铅笔。 教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它吗? 学生:和10都可以,分别表示1盒或10支。 教师出示商店信息“每盒铅笔有10支”。 呈现信息,出示主题图中的一部分“左边有4盒”。 教师:这是多少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板书:40。)咱们来变个魔术,把铅笔变成小棒,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 学生操作学具。 再出示“右边有2盒”。 教师:这里有多少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板书:20。)请你用小棒摆出来。 提出问题指着完整的主题图观察。 教师:左边这位小朋友观察到柜台左边有4盒铅笔,右边有2盒铅笔。他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猜是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盒数和支数的问题。选择“一共有多少支铅笔?”这个问题板书。 教师肯定:你的想法和他一样! 教师:你们能用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 40 + 20。) 教师: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他算出铅笔的支数呢?看谁的想法巧妙? 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小棒,算出铅笔支数。 抽学生全班交流,可能有如下算法:点数,40,50,60; 4+ 2 = 6 (盒),6盒是6个十,也就是60;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就是60 ;4 + 2 = 6,40 + 20 = 60。(如果学生认为就是都添个0,教师就要追问原因,让学生说出4捆表示40,2捆表示20,合起来6捆就是6个十,也就是60。)教师鼓励学生的算法灵活多样,并适当进行板书。 教师:同学们自己就发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就是看一共有几个十。(板书课题: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点评:学生在口算时的思考角度和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要充分尊重差异,利用小棒操作,让学生头脑里形成几个十加几个十的印象,促进学生对抽象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化,并优化方法,把整十数加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法,树立转化意识。]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刚才算出了商店柜台上一共有60支铅笔。现在右边的男孩看到这些铅笔不错,买了10支。他可爱动脑筋了,又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大家猜一下,他这时想到的是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还剩多少支铅笔? 用小棒图表示信息和问题。将学生请到讲台上,给他一捆一捆的小棒图。 教师:你能用小棒表示出铅笔的总数吗?怎样表示从中买走10支铅笔? 教师用粉笔将最后一捆圈上虚线,这样就表示买走了10支。 教师:请用算式来表示剩下的铅笔。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0—10=。 交流口算出答案的方法。学生可能有如下算法:6个十减1个十等于5个十,就是50;倒数,60,50; 6—1 = 5,60—10=50;算减想加,50 + 10就得60, 60—10 = 50。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算法灵活多样。 教师:你们还会举一反三,居然可以用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来算整十数的减法题丨很巧妙的是,直接用6个十减1个十等于5个十,就是50。 教师:如果小男孩不是买的1盒,而是2盒,还剩多少支呢?如果买4盒呢? 学生直接口算出答案。 完善板书。(添上“减”字。)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3.试一试 口算50 + 30 = 口,90—40 = 口。 [点评:通过口算整十数的加法,迁移解决减法问题,口算减法问题就处理得较为筒略。学生直接根据小棒图理解算理,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练习应用,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上我们活动小手,摆一摆,算一算:10 + 40和50 —40。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可以直接让学生根据图示口算出答案,再说算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操作中体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10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从而理解算理。 2.集体练习(练习七第1〜4题) 完成练习七第1题。学生动笔,独立练习,要求学生竖着做。 教师:做完第1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上下两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完成练习七第2题。学生口算,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答案的正确率。 完成练习七第3题。送信游戏。要求学生在书上连线,请做得快的同学来做游戏。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将答案写在黑板的不同位置,再随机将信封给做得快的同学,其他同学当裁判,看他送对信没有。 完成练习七第4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小兔子和袋鼠也来到我们的课堂,小兔子连续跳了3下,现在它跳到哪里了?20 + 30 = 50。而小袋鼠只跳了一次,它跳到哪里了?40 + 30 = 70。 3.独立练习(练习七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课堂作业,特别关注错的学生。 4.课堂活动第2题 口算游戏:一名同学出题,抽另一名同学口算答案。 [点评: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题,向学生提供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理解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课件动态演示练习七第4题,让学生觉得有趣,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本节练习做到了集体练习和独立练习相结合。]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书中的小朋友,他在买铅笔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数学问题。我们的同学也会开动脑筋提出并解决问题,还发现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法的窍门,并且口算得很快。这是什么窍门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全课总评: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10以内数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是以十为计数单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线,让学生感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现代建构主义的情景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景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中购买铅笔时收集信息一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为主线,学生在富有现实生活的情景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教学活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愉快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尝试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适当的时候对情景信息进行动态处理与分步呈现,便于学生理解题意。三是体现“生命课堂”的人文性。在师生交流想法的互动过程中,闪烁着智慧,涌动着灵感,实现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培养。教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倾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