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第86页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2.小单位换大单位。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换算单位学习的基础,对三者之间关系的复习巩固,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1.了解跑步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引语: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3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1)课件出示第1次比赛的过程及成绩。
乌龟:2400秒。
小兔:80秒。
小狗:85秒。
(2)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预设1:乌龟跑得最快,时间最多。
预设2:小兔得了第一,因为它用的时间最少。
教师:哪个同学说得对?为什么?
(3)小结:在路程相同的时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跑得快;相反,谁用的时间多,谁就跑得慢。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跑得快。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有趣的动物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比赛结果统一成秒这个时间单位,让学生复习在路程相同时,时间用得越少,跑得就越快,反之则越慢,为时间单位换算奠定了认知基础。]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引语: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3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1)课件出示第2次比赛。
提问: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谁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
出示第2次比赛结果。
乌龟:1时。
小兔:3分。
小狗:120秒。
(2)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能直接比较出结果吗?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学生:先要统一时间单位。
教师:需要统一成什么单位好呢?小组讨论讨论。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提问:谁来当小裁判?说说你们组的想法。
预设1:我们组把时间都换成分作单位。因为换成时是不行的,小狗和小兔的时间都不满1小时,所以没法换,只能换成分和秒。1时=60分;120秒里面有2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因为2分<3分<60分,所以小狗跑得最快。
预设2:我们组是把时间都换成秒作单位,1分=60秒,1时=60分=3600秒,3分=180秒,120秒<180秒<3600秒,所以小狗跑得快。
教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是统一成分作单位好呢?还是秒呢?为什么?
学生:换成分计算容易些,把1时换成秒需要换两次,计算太复杂了,容易错。
教师:就像刚才这个同学说的那样,换成分更简便一些。通过小狗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第1名的好成绩。我们的同学们也要像小狗一样,有永不服输的精神,珍惜每一分,相信有一天你一定能实现你的梦想。
(5)小结。
教师:第1次赛跑的结果和第2次赛跑的结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们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学生:当时间的单位一样时,我们可以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所以我们需要把它们换成统一的时间单位,这样便于我们判断。
[设计意图:一是整个教学始终贯穿于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二是通过第2次比赛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当时间单位不统一时,不能进行大小比较,必须统一单位。三是教授新知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与人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将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一些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1)师生互动。
教师:2时等于多少分?
预设1:1时=60分,2个60分就是120分。
预设2 : 2时=60分+60分,就是120分。
教师:180秒等于多少分?
预设1:180里面有3个60,就是3分。
预设2:180=60+60+,60也就是3分。
(2)生生互动。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说明理由。
(3)总结。
教师:把时换成分,把分换成秒,是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我们是怎样进行换算的呢?
学生:可以1时1时或1分1分地换,比如3时=60分+60分+60分,就有3个60分相加得180分。
教师:把秒换成分,把分换成时,是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我们又是怎样进行换算的呢?
学生:看有几个60,就是几分,或几时,比如120秒里面有2个60,就是2分。
过渡语:通过两道题的练习,看来同学们对时间单位的换算掌握得还不错,有没有信心挑战下面的题目?
3.练习十六第1题
(1)根据自己的活动时间填写。
(2)全班交流。
(3)你对他的时间安排有什么建议?
预设1:我觉得他睡得太晚了,这样会影响第2天的学习,所以我建议他早点休息。
预设2:他的时间安排得非常好,我要向他学习。
4.练习十六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归纳整理换算时间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四、拓展练习
1.判断对错
(1)2分7秒=27秒。
(2)1时25分=125分。
(3)90分=1时30分。
预设1:第1题错,因为2分=120秒,120+7=127秒。
预设2:第2题错,因为1时=60分,60+25=85分。
预设3:第3题对,因为1时=60分,60+30=90分。
2.比一比
(1)谁跳得快?在()里画“V”。
小红跳绳100下用了40秒。()
小兰跳绳100下用了1分5秒。()
(2)谁拍得快?在()里画“V”。
小明拍球100下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球100下用了65秒。()
(3)谁踢得快?在()里画“V”。
小丽踢毽100个用了120秒。()
小江踢毽100个用了1分25秒。()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方法的掌握,既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又起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五、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时间单位不一样时我们是怎样进行换算的?
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第85〜87页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或几分的时间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钟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教师:有这么多好玩的项目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你们会计算玩了多长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教师重视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让学生产生认识经过时间的需要,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求经过时间(整时)
(1)出示情境图。
教师:上周末,二年级(1)班的小红和她的伙伴们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在游乐园玩,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呢?
(2)从2:00〜4:00,你会算经过时间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反馈交流。
预设1:我是想钟面,从2:00到4:00时针从2走到4,正好走了两个大格,所以玩了2时。
预设2: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预设3:我用减法做,4一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4)小结:怎样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的经过时间?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还可以想一想钟面上时针走了几个大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对时间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直接作用于学习,不仅缩短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学例3,求经过时间(不超过1时)
(1)出示例3图。
教师:愉快的周末结束了,小红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小红是什么时刻离开家的?什么时刻到达学校的?
学生:8时5分离开家,8时25分到达学校。
教师:那小红从家到学校花了多长时间呢?
(2)4人小组用钟面拨经过时间,观察讨论。
(3)汇报、交流。
教师:时针有变化吗?
学生:第1个钟面和第2个钟面的时针都是8时多,说明经过时间不超过1时。
教师:谁来说一说小红在上学路上经过了多长时间?
预设1: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预设2: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
(4)小结:怎样计算经过了几分的经过时间?计算不超过1时的经过时间,我们可以用数大格或小格的方法,还可以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的方法。
(5)观察比较。
教师:例2和例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不同点是例2是求经过几时,例3是求经过几分。相同点是两者都可用数和减的方法来求经过时间。
3.尝试练习“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预设1:从3:00到4:00,时针走了1大格,所以是1时。
预设2:4—3=1时。
预设3:时针都在5和6的中间,都表示5时多,分针从7走到11,共走了4个大格,所以是20分。
预设4:开始时刻是5:35,结束时刻是5:55,55—35=20分。
(2)思考: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算经过了几时,一个是算经过了几分。)
[设计意图: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学习并总结新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互动。
教师根据书上的问题,让学生一一作答,并说明理由。
6时开始跑步,7时结束,一共锻炼了多少时间?
下午第1节课2时10分上课,2时50分下课,一共经历了多少时间?
下午4时50分离校,经过10分到家,到家的时间是多少?
预设1:从6时到7时,经过了1时。
预设2:从2时10分到2时50分,50—10=40分,经过了40分。预设3:4时50分放学,经过10分到家,50分+10分=60分=1时,4+1=5时,所以到家时间是5时。
教师:小明走了15分,2:20到学校,他从家出发的时刻是多少?学生:20分一15分=5分,所以出发的时刻是2:05。
教师:怎样求起止时刻?
学生:用结束时刻减经过时间,就是开始时刻;用开始时刻加经过时间就是结束时刻。
生生互动。
同桌两个学生互相提问(不超过1时的)。分两类,一类是知道起止时刻求经过时间,一类是知道起止时刻中的一个与经过时间,求另一个。
2.课堂活动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说说你对同学的答案有什么建议。
教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一鼓作气,把一件事情干完了,再做另外的事情,这样就能节约出许多时间,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一起来齐唱《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孩子都能珍惜时间。
3.练习十六第6题
全班读题。
集体分析。
教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学生:停车时间和每时的停车费。每时停车费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了,所以先求停车时间。
(3)独立完成。
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数学课堂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跃才能完成任务。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单纯地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用唱歌的方式不仅可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进行情感教育。]
四、总结
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是怎样求经过时间的?
课后问题
小强每天8:15到校,16:25放学回家,他每天在校时间多长?
想知道答案吗?你可以试着下课后算一算,下节课老师再告诉你答案。
[设计意图:留一个问题悬念给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一举两得。]
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2题,第86,87页练习十六第3,4,5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会计算经过时间。
2.经历计算经过了几时几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计算经过了几时几分。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
(1)做眼保健操从10:05开始,10:10结束,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
(2)第2节课从9:00开始,9:50下课,这节课上了多长时间?
(3)小红在家从16:00开始练习钢琴,18:00结束,一共练习了多长时间?
(4)小强每天8:15到校,16:05放学回家,他每天在校时间多长?分别请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第4题是上节课老师留给孩子们的问题,你们有答案了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解决。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把上节课课后问题设计在复习题中,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收集信息
(1)小红她们学校正在举行春季运动会,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例4的运动会场景,最后定格在拔河比赛这个画面。
(2)从画面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汇报信息。)
提问: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记录下解决的方法。
(2)汇报交流。
预设1:我们在钟面上观察的,分针走1圈是1时,还多走了1个大格是10分,所以一共经过了1时10分。
预设2:把8:00〜9:00分成两段,8:0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也就是1时10分。
预设3: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预设4: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分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几种方法都可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认可。
3.试一试
(1)拔河比赛结束了,紧接着是更为精彩的跳高比赛,9:40〜11:50,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呢?
(2)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在草稿本上。
(3)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1:9:40〜10:00是20分,10:00〜11:00是1时,11:00〜11:50是50分,20分+1时+50分=2时10分。
预设2:9:40〜11:40是2时,11:40〜11:50是10分,所以是2时10分。
预设3:11—9=2时,50—40=10分,所以是2时10分。
4.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可以分段来计算,在可以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分别减去开始的时刻。
[设计意图:一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出发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与人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三是利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应用,巩固深化
1.首尾呼应
教师:孩子们还记得开课时的第4题吗?现在你们会做了吗?请你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
(1)小强的周末安排可丰富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教师:请你分别算出他做这些事用了多长时间。
(2)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并说明是怎样算的。
3.练习十六第3题
(1)收集信息。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
预设1:10:30〜11:00用了30分,11:00〜12:00用了1时,一共是1时30分。
预设2:10:30〜11:30用了1时,11:30〜12:00用了30分,一共1时30分。
教师:有没有用减法的?用减法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不够减。
教师: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先拿出1时换成60分,60—30=30分,12时拿出1时还剩11时,11一10=1时,所以是1时30分。
4.练习十六第4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5.练习十六第5题
(1)收集信息。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比赛下午3时55分结束,这场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教师:一个条件,一个问题,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有一个条件在哪里?
学生:海报上,开始时间是下午2时10分。
教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请你自己完成。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课堂学习的必要环节,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习
练习十六思考题。
(1)收集信息,引导全班齐读题目。
(2)从题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独立思考。
(4)师生交流。
教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我是1时1时地数,2时过了就应该是1时、2时……5时,就是5时,再加一个30分,就是5时30分。
教师:你的想法真好,知道12时过了就是1时。
学生:用“芝麻开门”节目开始的时刻减“新闻30分”开始的时刻。
教师:你的意思就是用5时30分减12时,行吗?怎么办?
学生:把下午5时30分换成24时计时法,17时30分,再减。
教师:你真有办法,还知道下午5:30是17时30分。
教师:如果老师把这个问题变一变,你有没有信心挑战更难的题目?
(1)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是从中午12时40分开始,“芝麻开门”栏目从下午5时30分开始。这两个节目开始的时间间隔多长呢?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1:12:40〜16:00是4时,16:40〜17:00是20分,17:00〜17:30是30分,所以一共是4时50分。
预设2:12:40〜17:00是5时,17:10与17:00相差10分,所以5时减去10分是4时50分。
对于能得出第2种方法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设计意图:我们的课堂设计一般情况都是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而往往忽视了对优生的培养,此环节的练习题正是对这部分学生所设计的。]
五、反思总结,体验成功
教师:通过全班孩子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棒!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