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三位数的减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例3、例4,第47页练习九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过程。
3.经历用退位减法的方法来迁移学习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
2.连续退位减法上,十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简笔画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口算好吗?请直接写得数。
1.口算。
9-5= 10-4=
12-7= 16-9=
13—4= 11一7=
11—8= 14—6=
2.上节课我们学了三位数的减法,这道减法题你会做吗?请同学们做在草稿本上。

反馈:个位上6-9不够减,怎么办呢?
教师:这是我们昨天学习的三位数减法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减法。
教师板书:三位数的减法。
[设计意图: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个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教师找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十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
(1)创设情境。
教师:春天来了,有两个同学利用周末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例3。
(2)理解题意。
教师:请你仔细读题,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怎么理解下山比上山少行85米?
学生:下山行的比517米要少85米。
教师:下山比上山少行85米,那么下山有没有517米?(没有。)它比517米要……
学生:少85米。
教师:比517米少85米就是要从517米里面……(教师用手势比划。)
学生:去掉(或减去)85米。
教师:要求下山行了多少米,该怎么办?老师将算式写在黑板上。
(3)尝试计算。
教师:那像这样的减法你会做吗?请同学们翻到教科书第44页,把这道题做在例3的下面。

反馈:个位上7—5=2,对齐个位写2;十位上1一8不够减怎么办?做对的请举手。
(4)说计算过程。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算这道题了,今天老师要对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我们不仅要会算,还要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清楚地说出来,你们能做到吗?老师先说一遍,看哪个同学听得最专心、最认真,老师说一遍他就会说了。准备好了吗?
教师示范:17减85这样算,个位上7减5等于2对齐个位写2十位上1减8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11减8等于3,对齐十位写3,百位上5退1得4,对齐百位写4。
教师先抽一个学生说,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最后,全班说。
(5)完善板书和答语。
(6)小结:我们在做这两道三位数的减法时,都是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然后从哪位减起?这道题是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个位。)我们是怎么办的呢?(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我们从十位退1作10再减,十位不够减我们就从百位退1作10再减,也就是说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我们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7)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方法来做第44页例3下面的试一试。请同学们做在书上。

反馈:结合说的过程反馈。 |
[设计意图:加强了对“下山比上山少行85米”的理解,让学生利用减法的意义来列式。又利用个位不够减的方法来迁移学习十位不够减,放手让学生尝试后再讲评,并重视了学生说计算过程,体现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2.学习例4,连续退位减法
(1)尝试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真能干,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会算了,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也会算了,如果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不够减,你还会算吗?请同学们在书上作答。
713—548=

(2)反馈:713减548这样算,个位上3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13减8等于5,对齐个位写5。
教师:十位现在是几减几?
学生:10一4。
教师:为什么是10减4?
学生:因为个位向十位借了1。
教师:0减4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十位现在又变成了几减几呢?
学生:10—4。
教师:10减4等于6对齐十位写6。百位现在是几减几(6一5)6减5等于1,对齐百位写1。
(3)让学生一起说十位的计算过程。十位上0—4不够减……
(4)小结:这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十位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再减,像这样的减法我们把它叫做连续退位减法。(板书:连续退位。)
(5)完成第45页例4下面的试一试。

第1题请做正确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第2题请做错的学生板演。
反馈:重点反馈十位是怎么减的。十位上现在是几减几,十位上又变成了几减几。
对学生错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退位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个位和十位不够减的方法来迁移学习连续退位减法,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并在反馈时通过“十位现在是几减几”“十位现在又变成了几减几”这两个关键问题来突破了连续退位减法的难点。]
三、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呢?在计算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都不够减时,我们是怎么算的呢?你认为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呢?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就利用今天所学习的计算方法来做练习。
1.练习九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反馈。
2.练习九第6题
(1)三位数的加减法由于数据比较大,计算的步骤比较多,经常都容易算错。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呢?
(2)想一想怎样检验加减法的计算是否正确?(学生思考但不回答。)
(3)学生完成练习九第6题,计算并验算。
(4)反馈时,重点反馈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3.练习九第7题
(1)认真读题,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和右边的里程图,你能看懂哪些信息?
(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解释右边里程图的数据所表示的是什么。
283千米表示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695千米表示北京到郑州的路程,空格表示的是石家庄到郑州的路程。所以要求石家庄到郑州的路程实际上就是用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减去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即695—283。
用同上的方式理解第2个里程图。
(3)学生列式计算。
(4)反馈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学生计算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检验,自己尝试去理解里程图数据所表示的意思。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
三位数的减法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5,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和第47页练习九第8〜9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理解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过程。
3.经历用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来迁移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接写得数


教师:同学们对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掌握得很好,那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出示例5。
[设计意图:上节课学习的连续退位减法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这样的复习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巩固,也是为本课学习作铺垫。]
二、教学新课
学习例5,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5图,教师故事引出图中对话和问题:还剩多少个座位?
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仔细观察思考,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么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找出条件,列出算式:800-736。
3.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展示学生试算结果,交流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1)学生试算后,交流算法:
学生:个位上0减6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所以又要从百位上退1这样十位上变成10。再退1给个位后,十位上又变成9,个位上变成10。然后从个位算起,所以800-736=64。
(2)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
教师:我们一起在计数器上拨珠算算。
师生一边拨珠,一边说出拨珠过程:先在计数器上拨800,个位上0—6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上1个也没有,就向百位退1,1个百是10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拨上10个珠子。
教师:十位现在能退1了吗?
学生:能。
师生一边拨珠,一边说出拨珠过程:从十位上拨去1个珠子,个十是10个一,那个位就变成了10—6=4。
教师:十位现在是几减3?
学生:9一3。
从计数器上直观地看出十位是9一3=6。
教师:百位上呢?
学生:7一7。
从计数器上直观看出百位上是7—7,没有珠子了,所以计算结果是64。
(3)数形结合理解竖式每一位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教师一边用计数器演示,一边结合学生算式评讲。
这里重点理解:
教师:十位上怎么减?
学生:从百位退1作10,又被个位退“1”,十位上只能剩下9,这时9再减去3得6。
教师:竖式中十位上的0退1后怎么变成9了呢?
学生:因为十位上原来是0,0的前一位退1给0后,就变成了0加10,结果是10,10减去了个位退去的1,所以就只剩下9了。
教师:所以个位向十位的0退1时,通常要在十位的0记上借出1的小“•”,同时也要给十位前面的那一位(百位)记上借出1的小“•”。
(4)回味理解。
教师:认真看算式,联想我们在计数器上的拨珠过程,思考清楚每一位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默看并思考。
5.尝试练习
完成第45页例5之后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性地展示学生练习,并交流计算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互评,重点让学生结合题目,说出十位上的数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一大难点,关键要让学生看到0退位后为什么变成9。这里借助计数器直观地突破了理解的难点。当然这里也可借助小棒或者多媒体课件来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借助教具形象直观地理解算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结合自己的计算过程和同桌交流。同桌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2)第2题,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
(3)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提出的问题。
展示交流,引导学生互评。
2.完成练习九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四、反思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之前学习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有什么不同?今天的计算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教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哪一位上退1了,可以在这一位上记“哪一位上记有“•”要先去掉1后再减。
教学设计
三位数的减法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48页练习九第10〜13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3.引导学生结合计算竖式,总结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巩固三位数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0题
学生独立限时完成。
选择性地展示学生练习,并让其说出计算的过程,引导学生集体评价,修改补充。
2.完成练习九第1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看懂表格,理解题意。
(1)理解上月底读数、本月底读数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弄清“315”“926’“530”分别代表水、电、气表本月底的读数。
(3)理解“本月使用数”就是“本月底读数”与“上月底读数”之差。
(4)独立计算,填出本月底的读数和本月使用数,集体订正结果。
3.完成练习九第12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题意。
(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题意,再独立填表。
(2)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
(4)引导归纳得出:已行路程与剩下路程之和等于甲城到乙城的
总路程。
总路程不变,已行路程越多,剩下路程就越少。
……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1)独立填表。
(2)集体订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差始终不变;
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同的数量,差不变;
……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练习,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个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动脑思考,动嘴去说,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题目中的一些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加深学生对三位数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完成第48页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
提示:(1)想一想,被减数、减数和差中,相同数位上的数字之间有什么联系。
(2)及时标出哪一位是退位的。
(3)填完后,要检验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