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三位数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
2.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三位数加法的算理。
2.探索、掌握三位数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开火车”。
40 + 20= 70 + 100=
200 + 400 =
300 + 800= 30 + 60=
1000 + 300 = 400 + 50=
400 + 400= 700 + 200=
80 + 20= 700-200=
70 —20 =
(2)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情境引人,提出问题
教师:快到儿童节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礼物,快来看看!
课件出示:两大盒钢笔,每个盒子上写着“钢笔”“100支”等字样。
课件再出示:个小盒钢笔,盒子上写着“钢笔”10支”字样。
教师:你们知道老师一共准备了多少支钢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件出示:两大盒铅笔,每个盒子上清楚地写着“铅笔”“100支”
等字样。
课件再出示:个小盒铅笔,盒子上写着“铅笔”10支”字样。
教师:你们知道老师一共准备了多少支铅笔吗?
教师:谁能根据屏幕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又如何列式?
(2)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学生练习本上列式,抽生板演:
20 + 260=。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
(3)交流,汇报算法。(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学生1:200 + 200 = 400,
20 + 60 = 80,400 + 80 = 480。
学生2:220 + 200 = 420,
420 +60 = 480。
学生3:200 + 260= 460,
460 + 20 = 480。
学生4:用计数器拨珠子的方法算。(学生黑板前边演示边口述计算过程:在百位和十位上分别拨2颗珠子是220,再在百位上拨2颗、十位上拨6颗,得到百位上4颗,十位上8颗,也就是480。)
学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过程,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归纳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
2.教学例2(1),课件出示下表。
丰收小学学生人数表
教师: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
学生:433 + 418=。
(2)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算出433 + 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也会用计数器算,提示学生个位3加8等于11十位上加拨一颗珠子。
(3)学生集体汇报,交流算法。(学生说,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

教师:个位上3+8满十怎么办?十位上该怎么算?
教师板书竖式,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出算理。
(4)议一议:在加法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3.练习
完成第3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择性地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评。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数学问题,产生计算的需要。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感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在肯定多种算法的同时,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总结笔算方法,自主构建新知识。]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小朋友通过动脑筋,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颗“智慧星”,想要吗?只要答对里面的题,“智慧星”就属于你。
完成第39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生独立做,再集体订正,给做对或说对了的同学发“智慧星”,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形式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为得到“智慧星”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在玩中巩固了知识,还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四、畅谈收获,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师:笔算三位数加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设计
三位数的加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利用迁移类推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能进行正确计算。
2.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5+6+1= 7+3+1=
8+5+1= 9+4+1=
2.笔算
430 + 350=
326 + 127=
333 + 528 =
抽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观察算式,由此引出今天这节课继续探索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课件。
教师:一位老农家里面养了猪,还养了黄牛,长得很不错,我们来看看!
屏幕出示:一农家院里面的黄牛,其中一头黄牛说:我们共有153头。”一头猪说:“我们比牛多270头。”
教师:小朋友们,听了猪和黄牛的对话,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黄牛有153头,猪比黄牛多270头。
教师: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猪有多少头?
教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153 + 270。
(2)尝试计算。
教师:你会算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算完后和同桌互相交流,说出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3)抽学生板演,并且和全班同学交流算法。

教师:在计算中,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办?
学生: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百位进1。
教师小结算法并板书重点: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百位进1。
2.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1)获取信息。
教师:喜欢玩自行车吗?
教师:在这一幅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三轮童车125元,两轮童车378元,自行车的价格是这两种车的总价。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教师: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辆自行车多少元?
学生列式:25 + 378。
(3)尝试计算,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算法。
(4)指名板书,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算法。

教师:十位上的数怎么算?
教师:本题计算与例3的计算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本题计算时个位和十位相加的结果都满10了,而例3只有十位相加满10了。
教师:这就是连续进位加法(教师在课题的“连续进位”下记着重符号)。
小结:我们在计算连续进位加法的时候,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3.及时练习
完成第40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4.议一议: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同桌相互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设计意图:从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尝试计算,在计算中交流算法,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很自然地理解、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和展示自己、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突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先观察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交流算法。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课件出示题目中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统计表,思考“合计”表示什么?(一年级学生的人数。)
学生列式计算:127 + 98。
出示:如果二年级比一年级多47人,二年级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活动具有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展,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交流收获,总结反思
教师: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进行三位数的加法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困难的?
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教学设计
三位数的加法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2页,练习八第1〜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用三位数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你们掌握了多少呢?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了解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希望大家好好表现哦。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加法练习课。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同时用挑战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欲望。]
二、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八第1〜5题和第7题。
1.第1题
(1)1分口算比赛。学生做在书上,老师计时。
(2)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汇报。学生答题,老师用课件显示答案。
(3在1分内完成且全对的奖励一颗“★”,画在自己的书上。
2.第2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2)集体订正,同桌交换评改。
(3)计算全对且书写又美观的给他画上一颗“★”。
(4)学生小结:此题是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的三位数的加法。
3.第3〜5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独立计算。
(3)选择算法有代表性的学生板演,引导集体订正。注意要求学生要带单位和写好完整的答语。
4.第7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2)抽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交换评改。
(3)计算全对且书写又美观的给他画上一颗“★”。
(4)让学生小结:此题是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十位相加满10向百位进1的三位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不同方式练习,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独立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巩固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练习过程中注重良好的书写和完整答题习惯的培养。]
三、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八第6题和第8〜11题。
1.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
(1)学生观察,获得信息。
(2)出示问题:从明明的家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km?
学生1:从明明家经过书店到学校大约
1km,400+630〜1000(m)。学生2:从明明家经过邮局到学校大约1km,500+450〜1000(m)。
学生3:从明明家经过邮局到运动场再到车站大约1km。
500+300+200=1000(m)。
学生4:这道题的估算结果是1km,而学生3算出来的是准确的1km,没有用到估算,所以我反对他的意见。
2.第8题
课件出示本题。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1)(2)两道小题后进行全班交流。交流第(2)题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只要学生提的问题合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解答。
3.第9题
(1)学生观察图,获得信息和问题。
(2)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
教师:计算时,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学生:不仅个位、十位相加满10,百位相加也满10。
教师:百位相加满10怎么办?
学生:应该向千位进1。
指导学生小结:哪一位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4.第10题
课件显示本题插图。
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独立解答后交流。
第(1)小题:买1张办公桌和1个书柜,要多少元?
708+ 680 = 1388 (元)

第(2)小题:1000元能买哪些商品?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
教师:用200元钱买办公桌、书柜、传真机这3种商品够不够?4种商品一起买够不够?
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
第(3)小题:你还可以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5.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口述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让学生先观察获得信息,再提出问题,最后交流汇报。学生轻松自如地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充分体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老师抓住机会让学生学习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课件出示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教师酌情引导。
教师:图中左右两边的质量怎样?
学生:一样重。
教师:如果左右两边同时拿走一个苹果,这时两边的重还一样吗?
课件演示:两边同时拿走一个苹果的过程。
教师:那两边还可以同时拿走几个苹果?(1个。)
课件演示:两边同时又拿走一个苹果的过程。
教师:两边还可以同时拿走什么?(2个梨。)
课件演示:两边同时拿走2个梨的过程。
教师:这时左边剩下几个苹果?(2个。)右边剩下几个梨?(3个。)
教师: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2个苹果的质量=3个梨的质量。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采用“消去法”的思路轻松地解决此题,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反思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