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过程
1、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学生自学:
⑴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⑵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⑶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4、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
“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5、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6、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7、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8、作业:
复习词语卡。
教学设计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冰山上的来客》,优美的旋律激起对天山神奇景色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揭示课题〉
二、 自主读书,自主体会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 默读课文,思考:每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尝试边读边批。
3. 交流阅读感受。
三、 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方法,领悟美境
1.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2. 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
四、 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1. 思考:假如让你记叙一次游览经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2. 试着拟一提纲,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教学设计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 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准备
1. 教师:音乐磁带一盒,曲调柔和舒缓,用于配乐朗诵。
2. 学生:搜集天山风光图片。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后令人有一种唇齿留香的感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七月天山与众不同的美。进入天山时,欣赏到神奇的雪山;往里走,领略森林的幽深;再往里走,满眼烂漫的鲜花。
在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雪山、森林、花海部分时,要注意品味优美的词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感悟和体会七月天山不同寻常的美。
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注重品读词句,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色和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要借助课后练习的提示,启发学生运用以前在批读文中学到的方法,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在旁边。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教参精要
《七月上天山》教参精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后令人有一种唇齿留香的感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七月天山与众不同的美。进入天山时,欣赏到神奇的雪山;往里走,领略森林的幽深;再往里走,满眼烂漫的鲜花。
在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雪山、森林、花海部分时,要注意品味优美的词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感悟和体会七月天山不同寻常的美。
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注重品读词句,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色和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要借助课后练习的提示,启发学生运用以前在批读文中学到的方法,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在旁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