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和小松鼠的情感,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和小松鼠的情感。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勾出生字、词,标出段落序号;查阅有关松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大家喜欢松鼠吗?为什么?有一个人捕捉到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那只松鼠命运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那只松鼠(板书)。
2.齐读课文题目,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或读得不好的地方,师生共同评议。
3.出示生字、生词或短语卡片,检查识记生字的情况。“拼命逃窜”、“蹑手蹑脚地过去”、“活泼伶俐”、“随身携带”、“小俘虏”、“抗拒”、“乞求”、“触电般地缩回”
4.你记住了哪些字词?怎么记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5.再读课文,想想刚才的那些词和词组在文中该怎样理解,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指名回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1~3段。
①读读文中写“我”捉松鼠的段落,勾出描写“我”神态、动作的词以及松鼠四处逃窜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②指导朗读第3段。
③如果你是这些四处逃窜的小松鼠中的一只,你会想些什么?
2.学习第4段。
①假如你是被捕捉的那只小松鼠,你会想什么?会有什么反应?(指名说或表演。)
②指导朗读,自由读,想想你能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
3.学习第5、6段。
①从“触电般地缩回”、“望”中,你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如此惊讶?
②从“ 咬咬牙”、“放”中,你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不舍?(联系上下文。)
③指导朗读第5、6段。
4.你怎样理解“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说不出”:因为从情理上讲,好不容易捉到的松鼠,又是我非常喜欢的,没有理由放。“非这样做不可”:因为我实在不忍心让小松鼠从此孤单、忧郁地生活。
5.学习第8、9段。
①说说你对这个女儿的看法,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②指导朗读写女儿的句子。
③在“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这句话中,“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是什么?“落地”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四、总结全文
文中的“我”和“女儿”是怎样的人?
五、指导积累
抄写、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完成《同步练习》作业。
教学设计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二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 (出示松鼠图片或播放相关录像)孩子们,这是什么?你喜欢它吗?关于它,你知道些什么呢?(激起孩子们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人与松鼠的文章,他们之间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揭示课题。)
二、默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生字新词。
2.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能相互帮助解决的教师不再细讲,不理解的随文学习。
3.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1~3 段)。
(1)引导学生朗读第3 段。
(2)勾画出描写松鼠的语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勾画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词句,请学生演示相关动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4)出示“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灵巧地逃之夭夭……”一句,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5)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心里异常高兴”?讨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指导朗读第3 段,读出小松鼠的机敏和父亲的吃力。
2. 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4~7 段)。
(1)默读第4、第5、第6 段,标出描写小松鼠神情、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2)组织讨论,理解重点句子:“但我突然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采用转换角色的思考方法,大胆猜测小松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句,体会父亲复杂的心情。
(4)小小辩论会: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在辩论中理解重点句子“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
感受父亲战胜自我的高尚情操。
(5)请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 学习“惦记松鼠”这一部分(第8、第9 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得意忘形”、“饱含深情”的意思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女儿饱含深情的问话,在朗读中感受女儿纯洁美好的心灵。
(3)读课文最后一个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4)你想对文中的父女俩说些什么呢?
四、课外延伸,主动探究
搜集“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故事、资料、图片等,在全班展示。
附:板书设计
18那只松鼠
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教学设计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三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那只松鼠”为线索,按照“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这一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在山林旁路边意外地抓到一只松鼠,“我”异常兴奋。因为“我”早就想买一只松鼠,可是“我”后来居然放了这只松鼠,结尾还很关注那只松鼠。全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反映出了“我”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优秀品质。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为何把松鼠放回了大自然。
4、激发孩子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探究“我”把松鼠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学生据疑研讨(10分钟)
(一)谈话激趣,提示课题
1、孩子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指板书,生齐读——《那只松鼠》。
2、让我们一起请出今天的主角——小松鼠(贴图),快和它打个招呼。你想把哪些词语送给它?比如可爱的小松鼠。(伶俐、活泼)
(二)检查预习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父亲捉到一只松鼠,心里很高兴,后来又把它放回了大自然。女儿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怪父亲,还惦记着那只松鼠)
2、还知道围绕那只松鼠,讲了三件事,一是逮松鼠,二是放松鼠,三是惦记松鼠(板书)
(三)生据疑研讨
1、看来孩子们收获真不小,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呢?
2、老师课前看了你们的预习卡,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筛选出这样几个问题(课件)
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我”为什么要放了那只松鼠?
女儿理解“我”的做法吗?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问题来深入学习课文。
(四)分组合作学习
1、请孩子们六人一组,从这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来学习。先给大家5秒钟的时间,小组内商议一下选择哪个问题,商量后坐好。(师数1、2、3、4……)
2、选好了吗?选择第一个问题的小组请举手。(师发学习卡)
3、选择第二个问题的小组举手。(师发学习卡)
第三个问题(师发学习卡)
4、请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记录员做好记录,待会儿请各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开始吧。
5、生分组合作学习,师深入指导。
二、生持疑分享,师导学释疑(20分钟)
(一)师评价合作学习情况
(二)小组汇报
解决问题一: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课件)
1、课文第()自然段为我们描写了这只松鼠(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用“——”勾出描写小松鼠外形、动作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用“~~”勾出写“我”逮松鼠的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1) 抽生汇报。
(2) 师点拨指导:你从这些词句体会到什么?(活泼可爱)
理解“活泼伶俐”,造句。
小组内有补充的吗?学这个问题的其他小组有补充的吗?其余的孩子来补充一下。
(3)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活泼伶俐的小精灵吧。(课件)孩子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把小松鼠的活泼伶俐表现出来。捧起书——
解决问题二:“我”为什么要放了那只松鼠?(课件)
1、过渡:多可爱的小松鼠呀。孩子们,说句心里话,要是真有这么一只可爱又机灵,而且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的松鼠就放在我们面前,能够让你带回去当宠物好好的养,好好的爱,你舍得不要吗?要是我,我也舍不得。可是咱们这位父亲,到了最后,还是咬咬牙把它放了。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哪个小组的孩子来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
2、出示学习要求:
3、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1) 刚才还活泼伶俐的小松鼠,现在怎么样了?书上用了哪个词?(小俘虏)俘虏本来是指什么?(战争中被捉住的人,任人处置)他的命运如何?(处死或关起来,没有自由)现在小松鼠也成了俘虏,多么可怜。
(2) 谁来汇报一下描写它神情、动作的句子。
(课件出示躺在网袋里的小松鼠神情的句子:“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A、生读这句话,说体会。(体会绝望、抗拒、乞求的含义)
B、假如你是这只松鼠,你为什么绝望?
你抗拒什么?什么叫抗拒?(反抗)反抗什么?
什么叫乞求?(苦苦哀求)它在哀求什么?(绝望是对失去生命、失去自由的极度恐惧;抗拒是指责作者的做法不对;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给它一条生路)它在乞求什么?谁来学学?
多可怜的小松鼠,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
(是呀,这只小松鼠也向往自由,向往家园,向往大自然,但它却无可奈何,谁再来感受一下小松鼠的心情!再读一读。)
师读。
我们一起来读。
C、写小松鼠的还有哪些句子?
“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此时的小松鼠在想什么呢?
(3) 交流描写作者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心情。(我的手触电般地缩回原处。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
A、是的,多可怜的小松鼠。看到了这样的目光,我是怎么做的?(“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触电般地缩了回来,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那父亲又在想什么呢?抽两生(多么善良的父亲)可是,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逮到的小松鼠,女儿又那么喜欢,能放吗?父亲心中正在进行激烈的斗争,到底是放还是不放。
B、孩子们,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小松鼠和父亲的内心,自由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谁愿意来读一读。推荐两个吧。(一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评价。
老师也想读一读,如果你认为读得好,给我点掌声。
谢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小松鼠和父亲的内心,齐读这两段。
(4) 最后,我是怎么做的?(咬咬牙,把它放了)
谁来读?谁再来?师读。你听出了什么?(咬咬牙读得很重,从“咬咬牙”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那么舍不得,为什么还是要放呢?“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何”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捉松鼠是一种自私的爱,而放松鼠则是一种博大的爱,父亲有一颗关爱的心)(板书关爱动物,热爱自然)
解决第三个问题:女儿理解“我”的做法吗?
1、过渡:孩子们,我们都理解了父亲这样做的理由,可是他的女儿理解了吗?我们一起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2、抽生汇报:女儿理解了我的做法吗?从哪儿看出?(女儿竟一点也没有责怪我的意思,依旧稚气未脱地沉浸在我的故事里,并且饱含深情地问我:“爸爸,后来他回家了吗?它回到妈妈身边了吗?”)
什么叫“饱含深情”?(充满深厚的感情)你能用“饱含深情”说一句话吗?
3、谁能饱含深情地读读女儿的话?
感情还不够深,谁再来试试?
我们一起来。
从女儿饱含深情地问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女儿关心松鼠,爱松鼠)
是的,女儿和我一样,也忘不了它——那只松鼠。(指课题)
4、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读女儿的话。(师引读)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1、是呀,父亲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行为影响了女儿,在女儿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并将影响女儿的一生。孩子们,你想对文中的父亲、女儿或者小松鼠说点什么呢?请送几句话给父亲、女儿或小松鼠。
2、父亲和女儿都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伤害动物的行为。(课件)这是稀有的华南虎,可人们却将他残忍地捕杀;藏羚羊的眼中透着无奈;体格庞大的鲸鱼也逃不过厄运,海豹的血将南极染红;大象在人们的刀枪中倒下;这是还没睁眼的熊猫宝宝,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如今只剩下一张皮;美丽的丹顶鹤在舞蹈,另一些却横尸山野,它们在仰天长啸:救救我们!孩子们,你能说几句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广告语,来号召人类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吗?
3、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让我们行动起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我们生活的地球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文中的关键词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学会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松鼠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启思
1.出示松鼠图片,板书“松鼠”。提醒学生“鼠”的书写注意事项。你喜欢松鼠吗?了解它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了解松鼠。
2.听到大家的介绍,我觉得松鼠十分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那只松鼠》,板书“那只”。
3.齐读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师归纳问题。(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那只松鼠怎么了?那只松鼠在哪里?)
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读课文,自主识字。
2.认读词语:惦记携带俘虏抗拒乞求缩回逃之夭夭活泼伶俐可怜巴巴高楼大厦毛茸茸蹑手蹑脚密林深处得意忘形稚气未脱饱含深情
三、速读,初步把握
主要内容围绕着那只松鼠,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四、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
1.读1~3段,用“”划出描写松鼠的句子,在被逮到以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2.交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抓住描写松鼠外形和动作的词句,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松鼠;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做动作理解“蹑手蹑脚”,联系上下文理解“逃之夭夭”等词语。)
4.那样机敏活泼的松鼠,父亲用网袋总算网住了一只,此时,父亲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呢?这只松鼠的命运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作业
1.工整、美观地书写生字词。
2.用“蹑手蹑脚”、“逃之夭夭”等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在被捉到之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捉到松鼠的父亲心情怎么样?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一)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
1.捉到了松鼠,父亲异常兴奋,而此时的小松鼠呢?勾画描写松鼠的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思考:此时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指名读,谈感受。引导学生猜测松鼠在想什么,会说什么。句子:“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绝望是对失去生命、失去自由的极度恐惧;抗议是指责作者的做法不对;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给它一条生路。这时的小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有感情地齐读。
2.面对这样的一只松鼠,我是怎么做的呢?感情朗读第5段,用“”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
3.最后我是怎么做的?你从“咬咬牙”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4.这时的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我看着它……”恢复自由后的活泼、开心。
5.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父亲放了松鼠后的心情的?虽然父亲不能说出放松鼠的原因,但在父亲心中,他早已想清楚了,早已做出了决定,因为他是一个关爱动物的人。
(二)学习惦记松鼠部分。
1.用引读的方式学习第8、9段。第8段,体会父亲的心情,抓住女儿的语言感受她善良、美好的心灵。(相机理解“得意忘形”的意思。学生用稚嫩的语言体会女儿的“稚气未脱”。)第9段要读出如释重负之感。
2.读写结合:老师深情地点拨:父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把小松鼠放回了大自然。虽然女儿的心愿没能实现,但是女儿不但没有责怪父亲,还深情地关注着小松鼠的命运。如果这父女俩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先写下来,再在班内交流。
3.带着敬佩的感情读一读。三、总结,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搜集资料搜集“关爱动物、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资料(故事、图片等),在班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18那只松鼠
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教参精要
《那只松鼠》教参精要
山林中,一些小精灵“嗖”地一下蹿上树梢,举着蓬松的大尾巴,像降落伞一样轻盈地从树上落下来,那不是活泼伶俐的小松鼠吗?它们可是一位小姑娘梦寐以求的小伙伴哪!父亲意外地抓到了一只,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他居然把小松鼠放回了山林。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那只小松鼠的命运。父亲自觉放松鼠的行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女儿对小松鼠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她心地的善良、纯洁。这也是我们要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种子。
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父亲由异常兴奋到矛盾重重,由得意忘形到忐忑不安,最终在女儿饱含深情的追问下如释重负。对女儿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由“吵”到“问”,透露出她的稚气与善良。这篇课文以“那只松鼠”为线索,可以分成三部分来把握:(1~3 段)逮松鼠;(4~7 段)放松鼠;(第8、第9 段)惦记松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难点是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