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望洞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可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收集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及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教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让学生背以前学过的刘禹锡的《浪淘沙》。
3.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的基本情况。
4.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听教师范读两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5.学生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四人小组合作解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二)学习《望洞庭》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读诗句,悟诗意;重合作,共解释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重点理解“和”、“镜未磨”以及全诗大意。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是什么?
②《望洞庭》一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你能从诗句中体会出来吗?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5.指导朗读,背诵。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1.读了这两首山水诗,你有何感受?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3.分别以西湖、洞庭湖景色为背景,欣赏描写西湖、洞庭湖的古诗、对联,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课我们学习的是山水诗,你还了解其他哪些类别的诗?(送别诗、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
2.布置自选作业:
①收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②用抒情的话或诗的语言写一处我们身边的美景。
③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一、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1. 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刘禹锡的《浪淘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3. 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
4. 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 自由初读诗歌,认识生字。
2. 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3. 再自读,结合注释,试着了解诗的意思。
4.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
解:潋滟、空蒙、两相和、镜未磨等词语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图,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 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3. 鼓励学生把读诗后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画下来,为诗配画。
4. 课件演示古诗所描绘的图文结合画面,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5.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 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2. 搜集苏轼、刘禹锡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懂得它们的意思,并正确、工整地书写。
2.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自觉积累优美的诗句。
4. 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到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
教材简析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古诗,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第一首诗的作者是杜甫,公元60年写于成都。当时,杜甫在饱经“安史之乱”后到了成都,建了草堂,有了安身的处所,感到很欣慰。春暖花开的季节,他独自沿江散步,被江畔美景深深吸引。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每首诗都紧扣“花美”这个主题,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是组诗的第五首(“课文链接”附的诗是第六首)。这首诗形象地把黄师塔前美丽的桃花展现在人们眼前:古塔前,江水边,春光暖洋洋地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万物,一丛丛深红间杂着浅红的桃花,虽然没人管理,却是那么惹人喜爱。诗人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使诗的意境更深远。“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因而成了千古名句。
诗句的意思: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游春。一丛丛桃花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究竟是深红色的桃花可爱还是浅红色的桃花可爱?(两者都美,难分伯仲)诗人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大自然的妩媚使得诗人也不知“深红”美还是“浅红”美。
这首诗娓娓道来,自然清新,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使人感到意蕴无穷,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景物的美,读出杜甫的喜悦之情,读出学生对诗中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对这首古诗的喜爱之情。
第二首诗为宋朝有名的政治改革家、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他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朋友高洁的人格和朋友家周围清新的环境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并把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前两行写湖阴先生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行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表现了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吻合,融化无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悟出这种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人物品格的方法。也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湖阴先生家环境的洁净清幽,领略门前景物的美好,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深情。背诵这首诗。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
出塞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学过很多的古诗,你还记得哪些?请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出塞》,板书课题。
2. 这首诗饱含对出征将士的怜惜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
1. 自由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弄懂字词。
2. 交流学习的情况。
三、理解诗句
1. 读你喜欢的诗句,再说说喜欢的原因。
2. 交流学习,教师点拨。
注意体会“但使”、“飞将”、“不教”等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
3. 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
4. 学习有感情地诵读全诗,通过互评交流方法,提升朗读水平。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意思。
3. 带着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再读古诗。
五、背诵古诗
示儿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体会了诗人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陆游的《示儿》,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渴望祖国南北统一的爱国之心。
2. 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你了解到的诗人相关的资料。
二、初读诗句,质疑问难
1.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再齐读。
3. 再读诗句,鼓励学生质疑。
4. 分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弄懂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注意理解“元”、“但”、“九州”、“同”、“乃翁”等字词的意思。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诗人是多么渴望看见祖国统一啊!让我们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四、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
1. 你还知道陆游、王昌龄的哪些诗?
2. 读一读,记一记下面的诗歌。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教参精要
《古诗两首》教参精要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最后两行,诗人妙笔生花,从西湖美景生发出一个绝妙的想象,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一首山水诗。浩渺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水无一丝细浪,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秀丽宁静的美。第三、四行,诗人巧妙地运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几乎拉成全景,“遥望洞庭山水色”,画面恢复成壮美。洞庭湖水光潋滟,湖中君山苍翠欲滴,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将浩渺的湖水、苍翠的君山,化大为小,而山水二色又恰成对比映衬,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意境。
这两首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不必逐句细讲,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时,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古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难点是体会、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难点是体会、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