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七)》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可以变换词序的词语,积累语言。
2. 了解我国的成语典故,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 能围绕“传统节日”话题与同学展开交流,说得清楚明白并能进行评价。
4. 能根据要求把传统节日里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写下来。
教学准备
1. 捜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方面的材料。
2. 可以开办一些交流展示活动。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积累与运用仍然安排6个板块。
“温故知新”安排的是以前学过的词语,这些词语的特点是,可以变换词的顺序,但词语的意思不变。让学生在积累的同时,发现祖国语言的神奇丰富。可以适当进行拓展。
“语海拾贝”搜集了古人关于早春景色描写的诗句。这些诗句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那么清新自然,生动美丽,都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勾勒出美妙的图画。这些材料,既可以提供积累的材料,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点击成语”使学生对“火树银花”这个词本身所描绘的景象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来历。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国的成语,都是有典故有来历的。
“口语交际”根据教学内容与时令,安排了关于传统佳节的话题。这个话题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学生十分熟悉,有话可说。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从过节的氛围、过节的准备以及过节的活动方面进行观察和介绍。注意要有各自的特点,不要大家都说相同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说自己亲身参加和感受的事。
“习作百花园”很自然地与口语交际进行了整合,前面自己说了些什么,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写下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写完后,自己读一读,改一改。还可以和别的同学交流一下,让别人也来分享习作的快乐。
“自主阅读园地”中的《唐诗帮我学作文》讲的是作家张锦贻小时候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写作水平的故事。能对学生起启迪、引导的作用。
建议3~4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七)》教学设计二
一、温故知新
1. 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
2. 想一想这些词语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词序颠倒后,意思变没变?
3. 同桌议一议,自己找一找,还能说出类似的词吗?
二、 语海拾贝
1. 自由读一读这些诗句。
2. 同桌议一议这些诗句的意思。
3. 把这些诗句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4. 有感情地读诗句。
5. 选择自己喜欢的背一背。
6. 再说一些自己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句。
三、 点击成语
1. 自己读这个成语典故。
2. 想一想文中所描写的景象。
3. 试着用一用“火树银花”这个成语。
4.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自己头脑中的景象。说一说。
四、 口语交际
(一)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的特点,并知道有怎样的过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对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话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表达看法、倾听发言、搜集资料等多方面的能力。
3.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口语交际活动,从而提髙口语交际能力。
(二) 教学重点
口述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并说明怎么过的。
(三) 课前准备
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和图片。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
(1) 多媒体画面:中国人过春节的快乐场面。
(2) 请孩子们猜猜:这是我们中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真聪明!一下就猜对了!人们穿着大红的传统服装,满脸喜悦地吃着汤圆,喝着酒。鞭炮声不断地传进屋来,门上贴着春联,这是我国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春节。(课件播放)
(4) 师介绍:在外漂泊的游子,不管多忙,不管多累,也不管路途多遥远,春节了,总要回家,和亲人说说话,吃上一顿团圆饭,是一件多么快活的事情啊!可见,我国人民非常重视过春节。
(5) 引导交际:对于春节,我们的小朋友最喜欢了。你都知道关于春节的哪些事情?(从春节的由来、含义、特点以及过法去说)
(6) 倾听反馈:听了刚才同学之间的交谈,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表扬专心倾听的同学)
(7) 掲示话题。
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像春节一样受到人们重视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请你说出来。(教师把这些传统节日写在黑板上)
2. 小组合作。
(1) 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就到哪一组去。
(2) 把传统节日的含义、特点、习俗以及有什么样的过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听,可以展示资料和图片。听的同学要边听边记,对别人的介绍进行补充,发表看法,不懂的可以提问。
(3) 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介绍得最棒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上台交流,师生随机点评,看谁说得最完整、最有趣。
3. 小组重组。
(1) 听了小朋友的介绍,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有些小朋友可能还会对其他的传统节日感兴趣,请到其他组去,听听他们的介绍,谈谈自己的想法。
(2) 现在,你又知道了什么呢?把你的收获告诉同桌。
4. 自主交际。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从报刊、杂志、电视或者网络上,了解到哪些民族是怎样过自己的传统节日的?
5. 小结。
通过这次介绍会,孩子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许多传统节日,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査资料。
五、习作百花园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方法,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教学过程
1. 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1) 学生搜集信息,教师指导选择。
谈话引入:同学们,在前面的口语交际中大家了解了那么多的传统节日,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指名说,激励性评价〉
(2) 选定适当信息,组内试说试评。
游戏启发: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出问题,可以背诗、讲故事、说对联、猜谜语、说人们的活动,但谜底一定是传统节日,谁先来试试。(指名上台说或者表演、激励性评价)
(3) 小结。
师:大家想一想,他们出的谜语,我们为什么一下就猜中了?(因为大家都抓住了传统节日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
(1) 你怎么向同学介绍你印象深刻的传统节日呢?(同桌互说)
(2) 指名说,教师随机概括:主要抓住节日里的所见、所闻、所做以及自己的感受来说。
(3) 以小组为单位,谈自己在传统节日里看见的、听见的和自己所做的,重点说说自己印象深的地方,用上学过的词句。
(4)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说得较好的学生再说一说。
(5) 谈谈感受。
听了同学们讲了在节日里的那么多趣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 写传统节日。
(1) 指导与法。
怎样才能写得有条理,写得具体呢?(按一定的顺序写,自己喜欢或印象最深的重点写,加上适当的想象)
(2) 学生练笔。
(3) 评价指导。
a) 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评议,主要看是否写出了传统节日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b) 推选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交流评议,教师相机评价。
(4) 课堂小结。
教参精要
《积累与运用(七)》教参精要
本单元的积累与运用仍然安排6 个板块。
“温故知新”安排的是以前学过的词语,这些词语的特点是,可以变换词的顺序,但词语的意思不变。让学生在积累的同时,发现祖国语言的神奇丰富。可以适当进行拓展。
“语海拾贝”搜集了古人关于早春景色描写的诗句。这些诗句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那么清新自然,生动美丽,都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勾勒出美妙的图画。这些材料,既可以提供积累的材料,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点击成语”使学生对“火树银花”这个词本身所描绘的景象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来历。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国的成语,都是有典故有来历的。
“口语交际”根据教学内容与时令,安排了关于传统佳节的话题。这个话题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学生十分熟悉,有话可说。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从过节的氛围、过节的准备以及过节的活动方面进行观察和介绍。注意要有各自的特点,不要大家都说相同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说自己亲身参加和感受的事。
“习作百花园”很自然地与口语交际进行了整合,前面自己说了些什么,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写下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写完后,自己读一读,改一改。还可以和别的同学交流一下,让别人也来分享习作的快乐。
“自主阅读园地”中的《唐诗帮我学作文》讲的是作家张锦贻小时候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写作水平的故事。能对学生起启迪、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