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父子骑驴》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教学准备
1. 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课外观看动画片《父子骑驴》。
2. 准备有关的挂图,以及反映故事变化的活动幻灯或多媒体课件。
教材简析
《抬驴》是一则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故事原文是这样的:“父子出门,子骑驴,人诽之;父骑驴,人诽之;父子同驴,人人诽之;无奈,只好父子抬驴。”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这则寓言拍摄成了纸偶动画片,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父子骑驴》这篇课文在《抬驴》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改编。讲述了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先后听从了三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不但不能让大家满意,还会使自己无所适从。
故事中的老先生、老太太、抱孩子的母亲和一群小孩子分别代表不同身份的过路人,故事中他们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乍一听,都有道理。但父子俩将所有的方法都尝试过以后,才发现,左也不对,右也不对,究竟该怎样做呢?课文在结尾部分把父子抬驴的情节改成了“牵着驴子走,谁累了就骑上去休息一下”。这样的结局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做事有自己的主见。
课文中的老先生、老太太、母亲和小孩子的话既合理,又充满个性,读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本课的重点一是理解不同的人对父子俩不同做法的评论,二是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建议在学文的基础上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理解。
建议本课1~2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父子骑驴》教学设计二
一、课题激趣,引入新课
1. 老师语言引入:大家都知道中国民间流传有许多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往往能用最浅显的语言告诉大家一个深刻的道理。看哪些同学能把自己以前读过的寓言说给大家听一听,如果谁还能讲讲它的寓意,那就更好了。
2. 同学交流自己读的寓言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 给予评价,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 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勾画重要句子
1. 再一次自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思考:
(1)课文中哪些人对父子俩的不同做法有评论?他们是怎么说的,父子俩又是怎么做的?
(2)怎么理解父亲最后说的那句话“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2. 学生自读,用不同的符号勾出不同人物说的话以及父子俩的做法。
3. 同桌相互说说你对最后父亲的话的理解。
四、精读课文,启发教育
1. 抽生读读课文中不同的人对父子俩不同做法的评论。
2. 体会不同人物的话。
(1)老先生的话:结合“哈哈大笑”、“竟然”体会老先生的内心活动。你觉得老先生的话对不对?
(2)老奶奶的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老奶奶主张父子俩怎么做?
(3)表演读年轻母亲的话和一群小孩子的话,提醒注意说话人的身份。
3. 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今天的事,左也不对,右也不对?
4. 引导学生说出觉得怎么做才好呢?
5. 读一读父亲的话,说说你从这个寓言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6. 分角色朗读课文。
7. 请学生上台来讲故事。
五、拓展学习,活跃思维
1. 齐读课文。
2.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理解。
3.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
4.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一听。
教学设计
《父子骑驴》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 学习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联系实际理解“我们做事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教学重点
读出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我们做事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
1. 简介毛驴,教学“驴”,随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读准音。
2. 板书完课题、齐读课题。
二、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 自由读文,把生字用横线标出来,多读几遍。
2. 标出段的序号。
3. 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二)反馈。
1. 学习生字。
“孝”和“教”比较, “狠”和“很”比较, “抖”和“科”比较。
读以下词语:
这么笨 不孝骑驴 狠心 享福 发抖
2. 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1) 老先生哈哈大笑说:“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笨的人,放着好好的驴子不骑,累得一头汗。”
(2) 老太太忍不住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孝啊!自己骑在驴背上,却让爸爸顶着大太阳走路。”
(3) 年轻的母亲大声地说:“看哪!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狠心的父亲,让自己的儿子走路,自己却坐在驴背上享福。”
(4) 一群小孩对着父子二人指指点点地说:“看哪!这两人真狠心,竟然一起骑在这小小的毛驴上,毛驴的脚都被压得发抖了!”
3. 抽读课文,随时纠正读音。
(三)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课文,想一想父子二人回家的路上都遇见了哪些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父子二人回家的路上都遇见了哪些人?
二、 研读文本
(一) 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老先生、老太太、年轻的母亲、一群小孩的话。
(二) 指导读出人物的语气,体会不同人物的感情。
抓住不同的人说话时不同的神态来指导。如:“哈哈大笑”“大声”“指指点点”。
(三) 父亲听了他们每个人的话,各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 理解最后父亲下决心说的话。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就照原来的做,还是牵着驴子走,谁累了就骑上去休息一下。
1. “主见”是什么意思?(主见就是对事情确定的意见)
2. 现在父亲终于下决心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们快快乐乐地回家了。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父亲下决心说的这句话吗?
3. 在平时生活中你碰到过这样的事吗?
4. 小结:是的,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
(五)练习复述。
附:板书设计

教参精要
《父子骑驴》教参精要
《抬驴》是一则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故事原文是这样的:“父子出门,子骑驴,人诽之;父骑驴,人诽之;父子同驴,人人诽之;无奈,只好父子抬驴。”1981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这则寓言拍摄成了纸偶动画片,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父子骑驴》这篇课文在《抬驴》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改编。讲述了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先后听从了三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不但不能让大家满意,还会使自己无所适从。
故事中的老先生、老太太、抱孩子的母亲和一群小孩子分别代表不同身份的过路人,故事中他们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乍一听,都有道理。但父子俩将所有的方法都尝试过以后,才发现,左也不对,右也不对,究竟该怎样做呢?课文在结尾部分把父子抬驴的情节改成了“牵着驴子走,谁累了就骑上去休息一下”。这样的结局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做事有自己的主见。
课文中的老先生、老太太、母亲和小孩子的话既合理,又充满个性,读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本课的重点一是理解不同的人对父子俩不同做法的评论,二是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建议在学文的基础上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