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能认识课后生字并正确书写。
2. 体会这首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3.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在课前对唐诗作一些捜集、了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赏析文章。
2. 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张继。据说,一次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回家途中,因心情沮丧而作这一首诗,这首诗句句都是写的客旅愁思。霜天月落、乌鹊凄啼、江边枫叶、渔船灯火、城外寺庙、半夜钟声编织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秋夜江景图。诗人把这样的夜景与愁思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使诗的意境又深一层。因而成了千古名句。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朗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
诗句的意思是:满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声中慢慢西沉。渔船灯火闪映,江边枫叶摇曳,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悠悠传入客船。
这首诗写得清新而深沉,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但是却使人感到意蕴无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建议1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二
一、音乐引入
1. 放弹拨乐的古曲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 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 学生自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 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 质疑答疑。
5. 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 请同学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2. 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3. 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4. 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5. 集体诵读。
6. 试背。
7. 抽生背诵。
8. 抽生表演背诵。
9. 齐背。
10. 默写。
四、扩展思维,启发想象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
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
可以几人合作集体配乐表演背诵。
如果有兴趣,再搜集几首格调与这首诗近似的古诗与同学交流一下。
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 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 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 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 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 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 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 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 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 质疑答疑。
5. 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 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 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 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 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 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 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 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 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 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 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 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 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 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能认识课后生子并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3、能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老师:教案、PPT、音乐、配读、投影仪等。
学生:课前预习这首诗、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引入,激发兴趣。
1、上课前的几分钟播放《枫桥夜泊》这首歌,引导学生由歌曲进入诗歌。
师:同学们,刚刚给大家放的那首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知道/不知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刚才那首歌同名的诗,叫《枫桥夜泊》(板书)
2、诗歌背景。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张继(板书)
师:朝代? 生:唐代(板书)
师: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唐朝的,那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唐代的诗呢?
生:《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张继。
张继:唐朝诗人,湖北襄阳人,写过许多诗篇,《枫桥夜泊》是期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翻开书一起齐读一下这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不要增字、漏字,注意个别词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情感。
师:大家读的还不错,只是有个别字的读音没有把握准,还有诗歌的停顿。
2、生字学习。
泊pō湖泊/bó停泊 愁(上下结构) 眠(左右结构)
①拼音 ②字意(忧愁/睡觉) ③组词 ④笔顺
3、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本诗的节奏划分。(教师看着节奏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做好笔记)
三、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师:枫桥在哪里呢?“泊”是什么意思呢?
客船夜晚停靠在枫桥边。
2、学习第一句:“乌啼”是什么意思?霜:秋冬季节的水汽,气态的水。
月儿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
3、学习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边枫树摇曳,渔船灯火闪耀,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
4、学习第三、四句:“姑苏”?“寒山寺”?“夜半”?
(姑苏)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敲响的钟声,悠悠传入客船,更增加了诗人的惆怅。
5、结合场景,理解全诗。(结合PPT,再复读一遍,加深学生理解)
月儿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江边枫树摇曳,渔船灯火闪耀,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苏州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悠悠传入客船。
6、朗读训练(先找两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男女生PK读,多种方式朗读这首诗歌)
四、 分析课文,深入领会。
1、师:同学们,看看窗外,黄叶飞洒,秋天来了,那诗中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象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秋季 霜满天 江枫
2、诗人在枫桥夜泊时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看: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板书)
听:乌啼 钟声
3、这么多美丽的事物,请大家想象一下诗中的景象。
师:作者看到的景物当中,哪些是远景?哪些是近景?
远景:月落 霜满天
近景:江枫 渔火
师:下面老师朗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你来感觉这幅美丽的画面。
生:很寂静,比较凄凉。
师:是的,这就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看到那些景物,愁绪更深了。
4、师:这样凄凉,这样寂寥,诗人当然无法入眠,那同学们觉得诗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这种情感?
生:眠
师:作者看到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看到了“江枫渔火”,面对着船上星星点点的渔火,诗人为什么难以入眠呢?我想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有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板书)。是的,诗人长期漂流在外,在远离了家乡亲人之后,又经历了旅途的劳苦,不知何时能回去,再一看月亮也下去了,乌鸦也回家了,自己却漂流不定,于是他愁绪满怀。又听到半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所以也更加惆怅满怀。这就叫什么,就叫“借景抒情”(板书)。
5、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关上书,闭上眼睛,让录音带着你走进那幅幽静美丽的秋叶江景图。(注意:细细体会,想象场景,领悟意境。把自己当成诗人。)
老师描述场景: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五、 总结全诗,丰富认识。
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诗人的客旅愁思,了解到一个游子思乡的惆怅。诗人就是在这首诗里借夜泊枫桥所见到的江南秋夜中特有的景色来抒发旅途中的惆怅之情。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六、 以画表诗,体会诗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图画本,根据刚刚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发挥你的想象,作一幅相关的画。
七、 作业布置。
认真朗读这首千古绝唱,并会背诵和默写。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看: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远景:月落 霜满天
近景:江枫 渔火)
听:乌啼 钟声
触景生情 —— 愁 —— 借景抒情
教参精要
《枫桥夜泊》教参精要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张继。据说,一次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回家途中,因心情沮丧而作这一首诗,这首诗句句都是写的客旅愁思。霜天月落、乌鹊凄啼、江边枫叶、渔船灯火、城外寺庙、半夜钟声编织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秋夜江景图。诗人把这样的夜景与愁思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使诗的意境又深一层。因而成了千古名句。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朗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
诗句的意思是:满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声中慢慢西沉。渔船灯火闪映,江边枫叶摇曳,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悠悠传入客船。
这首诗写得清新而深沉,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但是却使人感到意蕴无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