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能用自己习惯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 知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有留心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外搜集鲁班的其他故事。
2. 准备亭、荷叶、伞的挂图以及造伞过程的活动幻灯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材简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中国古代有许多能工巧匠,流传最多的是关于鲁班的传说。大家比较熟知的是鲁班发明锯子、盖房屋的故事,而关于鲁班发明伞的故事则少有人知晓。“传说”,是在老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这篇故事既然是个传说,就是说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它一般也以一些基本的事实为基础。
这个故事在鲁班发明伞的过程方面讲得很清楚。首先讲了他聪明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造桥,但他并不满足,还想发明一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遮太阳的东西。亭子便是这种产物。
鲁班仍不满足亭子的功能,还想让它变得轻巧能够随身携带。一天,他看到一个小孩用荷叶遮太阳,由此而受到启发,发明了伞。
鲁班在发明了伞后,又开动脑筋,继续改进,终于做出了又轻巧又能收张的伞。
整个发明伞的过程,就是一个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的过程。让学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受到良好习惯和品质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一是造伞的过程,二是体会“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建议1~2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设计二
一、以旧引新,学习课文
1. 老师语言提示:对于我国古代的鲁班,大家知道吗?你知道鲁班发明过什么?
2. 出示课题:鲁班造伞的传说。
3. 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把课文的生字与词语放进课文中认识理解,把它们弄明白。
三、再读课文,掌握故事脉络
1. 再一次自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思考:(1)鲁班造伞的过程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2)你认为鲁班造伞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
2. 同桌讨论一下,伞最后成形时是怎么做的。可以比画一下,也可以画一下。
3. 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再读一下。
四、精读课文,启发教育
1. 自己读课文并思考:(1)鲁班为什么会成为古代有名的工匠?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2)学完这个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或者教育?
2. 同桌讨论学习。
3. 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一听。
4. 汇报学习情况,老师相机点拨。
5. 齐读课文。
6. 请生上台讲故事,如能将自己的思考及感想加进去则更好。
五、拓展学习,活跃思维
1. 齐读课文。
2. 老师可以抛出问题:你们还想对现在的伞作个什么改进?增加它哪方面的功能,或者使哪方面的功能更完善?
3. 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带来伞的实物进行创造性思考。
4. 汇报讨论结果,老师要肯定合理的,对于胡思乱想的创造既要鼓励其想法的新颖大胆,又要引导它的合理性、可行性。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合理创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想法的小组不必强行编造一些不负责任的“发明创造”。因为从中他们也受到启发和教育,已经有这些创造的意识了,也应该给以激励性评价。
5. 老师评价总结。
6. 齐读课文后,交流一下自己搜集的、关于鲁班发明其他东西的资料,讲给大家听一听。
教参精要
《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参精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中国古代有许多能工巧匠,流传最多的是关于鲁班的传说。大家比较熟知的是鲁班发明锯子、盖房屋的故事,而关于鲁班发明伞的故事则少有人知晓。“传说”,是在老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这篇故事既然是个传说,就是说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它一般也以一些基本的事实为基础。
这个故事在鲁班发明伞的过程方面讲得很清楚。首先讲了他聪明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造桥,但他并不满足,还想发明一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遮太阳的东西。亭子便是这种产物。
鲁班仍不满足亭子的功能,还想让它变得轻巧能够随身携带。一天,他看到一个小孩用荷叶遮太阳,由此而受到启发,发明了伞。
鲁班在发明了伞后,又开动脑筋,继续改进,终于做出了又轻巧又能收张的伞。
整个发明伞的过程,就是一个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的过程。让学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受到良好习惯和品质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一是造伞的过程,二是体会“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建议1~2课时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