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瀑布》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
教学准备
1. 课文配乐朗读的磁带、教学挂图。
2. 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有关瀑布的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
教材简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它的磅礴气势令世人惊叹。而今,在叶圣陶先生眼中,瀑布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是“一座珍珠的屏”,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不一样的描写同样给人美的享受,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语句优美简洁、比喻形象生动,从声音、颜色、形状三方面展示了瀑布的美丽、壮观。而形象生动的比喻及融入其中的真情又为本诗增添了无尽的美感与韵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的深意,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此外,诗中三小节的观察点都不同。“还未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说明作者离瀑布还比较远。“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说明作者已走过一段山路,能远远地望见瀑布了。“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说明作者已来到瀑布脚下,在近处欣赏其壮观景色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作者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能在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瀑布》教学设计二
一、解释课题,直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儿?(出示瀑布图)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瀑布的诗,看看作者眼中的瀑布又是怎样的。
二、粗读课文,自主学习
1. 自主朗读全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诗句。
2. 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自学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以巩固对字词的理解。
4. 初读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体会蕴意
1. 你特别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2. (出示需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的诗句)真是太巧了,很多同学都喜欢这些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品读品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文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比喻的妙处。)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3)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4)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3. 多美的诗句呀!形象、生动的比喻的确作用不小。下面,大家自由地品读品读。
4. 此时此刻,你一定和作者一样,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陶醉、所折服。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 多么令人陶醉的景色啊!想办法记住这优美的诗文,记住这美丽壮观的瀑布吧。
6. 你的记忆方法是什么?可以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吗?(询问记忆方法,引出理解记忆法,引出三小段观察点不同的问题。)
7. 真棒!看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三小节之间的联系,理解记忆,效果真不错。
四、 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1. 完成课后练习。
2. 自主活动:我们眼中的瀑布。
教学设计
《瀑布》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8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比喻的贴切。
教学准备
教师:卡片、瀑布挂图或瀑布的声像资料。
学生:自主搜集有关瀑布的文字、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有小河、长江、大海。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地奔腾着,大海更是波涛翻滚。有一种水流,不是大海、长江、小河,它从很高的山上一泻而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2.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你知道哪些有名的大瀑布呢?生上台展示搜集的资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介绍瀑布的文字。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重庆江津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等等。
教师对学生的介绍作适当的补充。
教师总结:是啊!我国有那么多著名的大瀑布,今天,我们就跟着叶圣陶爷爷去听一听瀑布的声音,看一看瀑布的样子,领略领略瀑布的神奇与美丽吧!(放瀑布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同时,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新词,同桌讨论交流。重点理解:叠叠、涌、仰望。
2. 再次小声读课文,了解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3. 请生找出课文中表示“听见”“看见”的词,用“”画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勾出山峰、瀑布和山路的简笔画。
(1) 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游客“听见”“望见”“仰望”瀑布分别在什么地方?同桌讨论,抽生上台贴卡片听见望见 仰望,并说出这样贴的理由。
(2)教师总结: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瀑布景色的。
三、品读诗句,感悟瀑布的神奇、壮美
1. 品读第一小节。
(1)自由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讨论,想象朗读,并背诵。
重点理解:“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森林。”
(3)自由读,背第一小节,边背边想象。
(4)师生合作,齐背第一小节。
2. 品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朗读评议,在评议中加深理解。
①你最喜欢哪一句?(指名读)
②在评议中,重点理解: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啊”表示作者非常惊讶)
教师相机引导:一开始,我们只听到瀑布的声音,这下,我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请同学们看图(课件或挂图),面对如此美丽、壮观的瀑布,你会说些什么?抽生回答。
此时此刻,作者简直惊呆了,这般景象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理解“一道白银”“千丈青山”“衬”各是什么意思?
(3)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点评——男女生比赛读。
(4)自由背第二节。
(5)齐背第二节。
3. 品读第三小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问难。
(3)引导学生讨论释疑,相机指导朗读。
①为什么说“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指导学生理解“屏”,字典上的“屏”是什么意思?(屏是用来遮挡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你在哪里见过屏?(绣屏、冰雕成的屏,玻璃屏)
这句诗中的“屏”是什么屏?“珍珠的屏”指的什么呀?那为什么说“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仰望瀑布时壮观的景象。
②为什么说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当有风吹来的时候,水珠如烟——飘飘悠悠
如雾——朦朦胧胧
如尘——四处飞散
教师总结:这是何等的轻柔,何等的美丽呀!能把作者此时的感情用声音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并背诵。
四、总结全文,背诵全诗
1. 读全文,思考:三节中作者观察瀑布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2. 背诵全文,你的记忆方法是什么?同桌交流。(询问记忆方法,引出理解记忆的方法——根据观察点不同来背诵课文)
3. 准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特别提醒 “尘”是会意字,即小小的土粒)
五、课外延伸
1. 假如你是某瀑布景点的小导游,请你为游客作介绍。
2. 假如你是刚从某瀑布景点回来的游客,为自己的同学或亲朋好友做介绍。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瀑布》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背诗歌,积累优美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受景色之感染,学语言之优美,并写出节意。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的确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读,调动表象
1. 揭题板书。
2. 瀑布是一种很美妙的自然景观,相信很多同学都亲眼见到过瀑布,有的同学可能是在电视或其他画面上见过。说一说,在你的印象里瀑布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 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墨客对绮丽无比的瀑布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你读过哪些描写瀑布的诗文?给大家读读、背背。
4.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瀑布》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作品。那么,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又是怎样一幅画卷呢?
二、范读,感受氛围
1. 听清每一个字的读音。
2. 作者描写的瀑布是怎样的?
三、初读,读通诗文
1. 多读几遍诗歌,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 查字典,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生词。
3. 检查读书情况,纠正:“转”等字的读音。
四、精读,体会意蕴
1. 再认真地读读这首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反复地读,边读边想象其中的情景,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
2. 检查汇报。
第一节
(1)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指导说出理由)
(2)“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是怎样的呢?(先让学生想象、模仿,再听课件声音)
(3)出示句子比较读。
好像浪涌上岸滩。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风吹过松林。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读后有什么感觉?
像浪涌岸滩之声,惊天动地;像风吹松林之响,震撼人心。(看课件读整节诗)
第二节
(1)读了这一节诗,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2)“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指导说学生自己的想象)(对“衬”的理解:换词读;看看“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是什么样的感觉——课件出示)
(3)看课件读整节诗。
作者描绘瀑布的声音,连用了两个表示打比方的句子:“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在描写从远处看到的瀑布的样子时,又把瀑布比成了“一道白银”。打比方,是这首诗表达方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来到瀑布的脚下,作者眼中的瀑布又像什么呢?
第三节
(1)说说作者又把瀑布比成了什么。读了这一节有什么感觉?
(2)第1、2行:读、看课件、做动作、再读。
(3)第3、4行:读、课件欣赏、再读、比较读(去掉逗号有什么感觉)。
(4)男、女生比赛读整节诗。
五、诵读,积累语言
1远看瀑布,好似白银青山挂;近临瀑布,又似珍珠连玉屏。听其声,浪涌风吹响山谷;观其形,如烟似雾胜仙境。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由自主地要说一声:好美呀!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2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3抄写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要求抄正确。
4图片欣赏。
★贵州省境内的黄果树大瀑布,气势磅礴,雄奇壮丽,天下闻名,是我国第一大瀑布。
★位于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它好似一把利剑,把秦晋高原一分为二,豁开一道深邃的大峡谷,250米宽的河谷变成了只有30余米宽,犹如一个水壶的口。
教参精要
《瀑布》教参精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它的磅礴气势令世人惊叹。而今,在叶圣陶先生眼中,瀑布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是“一座珍珠的屏”,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不一样的描写同样给人美的享受,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语句优美简洁、比喻形象生动,从声音、颜色、形状三方面展示了瀑布的美丽、壮观。而形象生动的比喻及融入其中的真情又为本诗增添了无尽的美感与韵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的深意,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此外,诗中三小节的观察点都不同。“还未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说明作者离瀑布还比较远。“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说明作者己走过一段山路,能远远地望见瀑布了。“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说明作者已来到瀑布脚下,在近处欣赏其壮观景色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作者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能在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