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图形放大或缩小

1课时 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64页单元主题图、例1,65页课堂活动,66页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

3.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方格纸、火柴棍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显示图片

连续放几组将同一图片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1)你们发现了什么? (图形放大了或缩小了)

(2)试举几个我们生活中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例子。

2.揭示课题

看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的学习提供动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1组图片。

①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教师巡视,辅导。

③学生汇报结果:这是两张画面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图片。

④教师用课件演示进行验证。

(板书: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2)课件出示例12组图片。

①座位前后4人一组说一说。

②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③全班汇报。

学生1:这是同一头大象的两张图片。

学生2:这是两张大小不一样的图片。

学生3:从左往右看,图片变大;从右往左看,图片变小。

④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结果:是同一头大象的图片,但图片大小不一样。

⑤小结:1组图片是画面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张图片;

2组图片虽然两张图片的画面相同,但是它们的大小不同。

(板书: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点评: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得出:1组图片的形状、大小都相同,2组图片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让学生们感知数学的乐趣,为下一步动手操作埋下伏笔。]

2.动手操作

(1)议一议。

课件显示:房屋图和六边形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每组图的两个图形之间什么发生了变化? 什么没有变化?

学生1:1组从左向右,图形缩小了,但形状没有变化。

学生2:2组从左向右,图形放大了,但形状没有变化。

(2)摆一摆。

让学生试着摆2个不同的正方形,摆好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摆的2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是正方形,但大小不同。

教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显示大象图、房屋图、六边形图和刚摆的正方形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说出想法。

师生得出结论:图形无论放大或缩小,它们的形状都相同,只是大小不同。

[点评:在观察房屋图和六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从左到右图形缩小或放大了,而形状没有改变;通过摆一摆,让学生从画面过渡到实物形状,渐渐深化学生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理解。]

3.阅读理解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页内容。

4.联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

(1)直观欣赏:课件显示生活图片。

(2)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3)课件出示几组图形:找一找哪些是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为什么?

[点评:从眼睛看到动手做,从直观画面到现实事物,从直观到抽象,从静态到动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促进学生对相似图形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5页课堂活动第(1)(2)小题。

注意事项:

①仔细观察,数一数三角形和四边形中火柴棍的根数。

②三角形的一条边摆了4,它的14应摆1根。

③正方形一条边长的3倍应摆3根。

[点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摆图形,进一步深化对相似图形的认识。]

四、达标反馈

1.判断

(1)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都缩小为原来的12,它的周长就变为原来的12( )

(2)一个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它的周长就变为原来的2倍。( )

2.想一想,填一填

(1)小红用照相机照相时,是把实际物体( )

(2)胡老师用投影仪讲课时,是把幻灯片上的字( )

[点评:本环节所涉及的练习都是学生必会题目,保证每一个学生不掉队。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及时讲解,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请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点评:让学生动口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66页练习十七第1~2题。

去手机阅读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