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第95~96页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沟通本单元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水平。
2. 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 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沟通本单元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水平。
2. 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认识了平方千米和公顷以及问题的解决。
教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涉及一些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点评:导入直奔主题,有利于掌控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自主整理
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系?
学生自己整理认知。完成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三、全班交流,形成知识结构
1. 逐个梳理推导过程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让学生选择一种图形,说一说该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用多媒体演示。
学生1:我们首先学习了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知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学生2: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1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除了这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同样可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学生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1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与梯形的高相等,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也可以把一个梯形,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样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 整理完整知识结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有联系的,可以用前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后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大家能否把这4种图形的联系用图表示出来?
小组讨论,尝试画图。
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概括学生的回答,板书知识结构图。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从右往左看,我们在探讨一种新的图形面积时,都可以把它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总会有新的收获!
[点评: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较为独立的、零碎的,但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联系生活
完成教科书第95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面积的计算呢?
学生(反馈):修公路铺路面时,要计算路面的面积;粉刷墙面时,要计算墙面的面积……
五、巩固运用
1. 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学生汇报结果。
反馈时,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确:必须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1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2. 完成教科书第96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做法。
六、独立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96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结果。
[点评:学生在平时做题时,肯定会出现发生错误或产生困惑的内容,在这里让学生将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归纳出来,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给大脑提个醒,同时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七、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答。
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整理与复习第3题,第96~97页练习二十五第4~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水平,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 让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水平,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教学习题
1. 教学教科书第95页整理与复习第3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对多边形的面积知识进行了梳理,想一想,要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应该怎样做?
2. 找需要的条件
教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 三角形呢? 梯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都需要知道底和高的长度,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上底、下底和高的长度。因此,要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就需要先测量出计算图形面积所需要的一些数据。
3. 独立计算
请同学们测量出各图形的相关数据后,再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4. 反馈计算结果
学生交流反馈计算结果,教师择机点拨。
5. 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页练习二十五第4题。
(1)全班独立测量相关数据,计算面积。
(2)反馈计算结果。
二、自主整理
1. 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整理
(1)学习了哪些大的面积单位? 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利用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时,有哪些策略?
学生自己整理认知。完成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2. 全班交流
(1)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师: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是怎样估算的呢?
学生:可以借助透明方格纸进行估算,把不完整的方格看作半格算。
(2)面积单位。
教师:在这个单元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大的面积单位?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我们认识了平方千米和公顷两个大的面积单位,知道了像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土地面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一个公园、一所学校的占地面积用公顷作单位更合适,1km²=100hm²=1000000m²。
(3)问题解决策略回顾。
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明确:解决本单元这些问题时,都要借鉴或用到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在解答时都要层层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来一步一步地解答。
[点评: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方法,熟悉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应用范围。同时,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科书第96页练习二十五第5题
全班齐读题目,了解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引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讲清思路:应该先用“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算出这块荒地的面积,再化成以公顷为单位,最后用“荒地的面积×每公顷所收的玉米”就可以求出这块地一共能收多少千克玉米。
2. 完成教科书第96页练习二十五第6题
出示题目,指名学生说出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 报做法。
学生(反馈):应该先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这块钢板的面积,再用“每平方分米钢板的重量×钢板的面积”就求出了这块钢板的总重量。
3. 完成教科书第97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
教师:这是某城区的平面图,如果每个小方格刚好能表示0.16km²的面积,你能估计这个城区大约有多少平方千米吗? 说一说,你准备怎样估计这个城区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回答。
反馈:先数这个图形占有多少个完整的方格和多少个不完整的方格;再把两个不完整的方格看作1个完整的方格来估计,估计出一共有多少个方格;最后用方格数乘0.16km²,就求出了这个城区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点评:以上3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包括了单位换算、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面积与所给数量相乘等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习惯和灵活运用公式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拓展应用
1. 完成教科书第97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出示题目:在方格纸上画出1个平行四边形、1个三角形和1个梯形,使它们的面积都是12cm²。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提示: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呢? 当底和高分别为多少时,它们的面积才分别是12cm² 呢?
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独立在书上设计。
反馈:请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形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组织
学生评价。
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及时提示学生,进行纠正。
2. 完成教科书第97页思考题
课件出示图形,学生观察。
教师: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面积相等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可提醒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底的长度情况呢?
学生汇报:
小组1:我们通过设数据计算的方法得出图形①③⑥这3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面积相等,图形②④⑤这3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面积相等。
小组2:其实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出结果。这几个涂色部分都是三角形,它们高的长度是一样的,而图形①③⑥这3个图形的底的长度是一样的,也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图形②④⑤的底的长度是一样的,也就是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如果学生对图⑥的涂色部分面积的理解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第84页思考题,让学生明确图⑥的涂色部分面积刚好是一个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点评:思考题的教学,意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空间。]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96~97页练习二十五第7~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结果。
六、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