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例1、例2,89页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第90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通过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结合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教师准备)、长方形纸片、水彩笔、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教师(启发谈话):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并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那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指名口答,并对说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出示练习“填一填”:2/5( )1/57/8( )1/82/8( )1/8

教师:你们还想继续和分数交朋友吗? 今天我们还是学习和分数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点评:主要通过问题复习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回答)

教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板书)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两人一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和整数一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口答,教师进行板书:1/5+2/5=?

教师:怎样求1/52/5等于几分之几呢?

(2)发给学生已经5等分的圆形纸片,先将它的1/5涂上颜色,用另一种颜色涂上它的2/5

教师:涂上颜色的部分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 它表示的是什么?

教师:那么1/5+2/5等于几分之几?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想:( )1/5加上( )1/5等于( )1/5,就是( )

让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分数相加,当分母一样的情况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板书: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88页例1的“试一试”。

学生单独完成,集体订正。

(4)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89页课堂活动第1,并集体订正。

教师:3/7+4/7=7/7,就是等于1

提问:你能写出等于1的分数加法算式吗? 你得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当分子和分母相同的时候,分数等于1

[点评:探索分数加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只要把分数加法的算理及算法搞清楚了,后面的分数减法便迎刃而解。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借助旧知识,自主探究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分小组探索:7/8-2/8=( )/( )

(1)根据探索分数加法所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索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

(学生用长方形纸动手操作)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学生自己设计分数减法算式,同桌出题,相互说一说。

(4)5/9-5/9为什么等于0? 你还能写出等于0的分数算式吗? 能总结出规律吗?

(5)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89页课堂活动第2,并集体订正。

3.总结计算法则

教师:通过学习,说一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学生总结后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点评:本环节是在学会分数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课堂学习的自主权全部交给学生,通过迁移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得出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三、巩固训练

1.请你来做小裁判

下面哪些计算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 说说错在哪里。

2.看谁算得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0页练习二十一第1,并集体交流。

3.教科书第90页练习二十一第2~3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4.能力大挑战

教师:你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等式?

[点评:通过判断,让正确的知识和错误的认识产生碰撞,加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在完成教科书基础练习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训练,开阔视野,增加课堂容量,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分母不变”的算理。]

四、全课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想探索的?

学生可能会问到“2/6+4/7”这样类似的计算,教师应告诉学生,这是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在今后的课程中会继续学习。

学生也可能问到“5/7+6/7”这样类似的计算,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点评:首先是总结所学知识,其次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以上问题,若是学生提出来的就更好;如果不是学生提出来的,教师也可以提到,但不一定解答,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课后探索,激发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分数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去手机阅读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