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52页课堂活动第1题以及第53页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秋天来了! 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郊外游玩,在秋游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出示教科书第51页例1情境图)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边逛农家乐一边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点评: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创设现实情境,自然引出本单元及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识

观察例题图,提出问题。

观察教科书第51页的例1情境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梳理)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这些信息也可以叫作已知条件)

(2)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教师:谁能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要解决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的问题,首先应该怎样思考?

(4)为什么要用95除以8? (95里面有几个8,就需要几张桌子)

计算出结果:95÷8=11()……7()

提问:11表示什么? 余数7又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思考问题:“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中的“至少”是什么意思? 你怎么理解的?

提问:只准备11张桌子够吗? 为什么? (还需要再加1张桌子)

11+1=12()

(虽然95里面只有118,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7个人也要坐一张桌子)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还得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点评:问题解决是有一定基本策略的,从审题到分析题意再到确定解决策略,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同时,在商是11,而至少需要的桌子张数为什么还要加1这一难点上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突破难点、达成目标提供了可能。]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52页课堂活动第1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14÷3=4()……2(),4+1=5()

(3)交流解题思路并提问:为什么要加1? 说说你的想法。

(4)全班集体订正。

2.教科书第53页练习十三第2

(1)请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中都知道了什么。

(2)说说题中的“最多”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的?

(3)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水壶:30÷8=3()……6()

杯子:30÷4=7()……2()

水壶最多能买3,杯子最多能买7个。

提问:前面的两道题我们都是求出商以后还要加1,为什么这道题不加1? 明明我们的钱还有剩余,怎么不再买一个呢?

(剩下的钱不够再买1)

3.对比总结

教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和前面的两个问题很像,但是好像又不太一样,你觉得呢?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①共同点是它们的计算结果都有余数,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结论。②不同点就是它们在处理余数的方法上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处理。

[点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模仿巩固之前学习的方法,第二个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反思评价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问题解决:

(1)我们班有45,每辆车限坐6,至少要租几辆车?

(2)我们一共有75,每张票8,最多可以买几张票? 

去手机阅读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