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东、南、西、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例1,第35页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2.在学习活动中,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有趣的题材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初步建立这些方向的方位知觉。
2.正确辨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活动,引入课题
学生和教师一起做指方向的游戏,教师说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学生用手分别指出这6个方向。
教师:我们刚才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方向的词? (东、南、西、北)
教师:东、南、西、北就是用来描述事物所在的方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4个方向。
(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点评:通过游戏的方式复习了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又引出了今天的新课内容东、南、西、北,起到了导向与连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描述方向的词语形成整体认识。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地图,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出示中国地图,认识方向标。
教师:这是一张我们祖国的地图,请看一看祖国的领土像一个什么呀? (学生想象,描述,注意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描述)地图上标明了各个省的具体位置和形状。
教师:请同学们看地图的右上角,这里有一个标志,这个标志由一个箭头和文字“北”组成。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方向标)
教师:方向标是表示方向的图标。这个箭头指向正上方,并且有一个“北”字,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 (表示北方)我们知道了北方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其他方向了。想知道怎样判断吗?
(2)结合内蒙古、海南、上海、西藏这4个地方认识东、南、西、北。
课件出示内蒙古、海南、上海、西藏这4个地方及其美景。
引导学生观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美丽的内蒙古在祖国的北方,海南在祖国的南方,海南与内蒙古遥遥相对,所以北方与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上海在祖国的东方,西藏在祖国的西方,西藏与上海遥遥相对,所以东方和西方也是相对的两个方向。
(3)总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板书:北、南、西、东)
在绘制地图时,一般都是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面表示西方,右面表示东方,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闭眼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请闭眼想一想,与东方相对的是什么方向? 与北方相对的是什么方向……
[点评:以学生熟悉的中国地图为题材创设问题情境,并利用内蒙古、海南、上海和西藏4个城市所在的方向,初步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4个方向,同时也初步感受这些方向的相对性。]
2.教学例1,深化对东、南、西、北的认识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辨认东、南、西、北。
教师:图中哪里是北方,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地图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和一个“北”字,所以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
教师:说得真好,我们看一幅地图时,首先要看方向标,箭头朝上,表示上面方向就是北方。
让学生继续找出其他几个方向。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在观察地图时,只要看见方向标,就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了。
(2)运用新知识,在辨认中体验东、南、西、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以岗亭为中心,图中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教师再让学生以转盘为中心,独立说出它的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最后教师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它的4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3)感受方向的相对性。
教师:岗亭为什么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
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再交流。
学生总结:岗亭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的原因是观察的地点不同,如以草坪为观察点,岗亭在草坪的东方;以转盘为观测点,岗亭在转盘的西方;以少年宫为观察点,岗亭在少年宫的南方。
教师总结:物体所在的方向是相对的,观察的地点不同,物体所在的方向就可能发生变化。
[点评:学生在结合地图初步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后,以例1为题材,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结合具体物体所在的方向去辨认方向,加深对方向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方位感。]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教科书第35页练习八第1题
(1)学生先独立填写,再全班交流。
(2)让学生选择其他观测点自主说一说,加深对东、南、西、北的认识,体现方向的相对性。
2.教科书第35页练习八第2题
(1)出示中国地图,简单介绍我国这5座名山的情况。
(2)学生先独立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3)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它们分别在祖国的什么方向?
[点评:通过一定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认识,促进方位知觉和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结合祖国的名山辨认方向,体现了课程资源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辨认方向的同时,获得地理、人文等其他知识。]
四、反思评价,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学习数学好玩吗?
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知道了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我们还知道了东方与西方相对,南方与北方相对。
教学设计
东、南、西、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例2,第34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第35页练习八第3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体验方向的相对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和方位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能在生活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
2.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冲突,引入新课
1.复习东、南、西、北4个方向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方向? (东、南、西、北)如果老师面对北方(教师面对北方站立),请想一下,老师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2.激发认知矛盾
教师:同学们,当你走进校门的时候,面对的是哪个方向? 当升国旗的时候,你们面对的是哪个方向? 你家的阳台又是朝着哪个方向?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方向问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板书课题: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点评:一方面通过对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简单回忆,并结合教师的站立方向进行实际辨认方向,为在生活中辨认方向做好认知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升国旗时面向的方向和家中阳台的朝向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重要性,并自然引出课题。]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了解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1)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辨认方向?
学生交流:如果是晚上,可以观察北极星辨认方向;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观察树叶的疏密辨认方向,树叶密的一面是南,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根据太阳辨认方向,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2)介绍指南针,渗透数学文化。
教师一一出示教科书第39页的图片,向学生具体介绍指南针的相关知识。重点了解N 极表示北方,S极表示南方。
[点评:通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指南针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后面学习在生活中辨认方向提供理论支撑。]
2.在教室里体验方向
(1)用指南针辨认方位。
将学生分成东、南、西、北、中5个小组就坐。
教师:我们现在要想知道你们分别坐在什么方向,怎么办呢?(用指南针先找到北方)
师生一起,将指南针放在中间小组,然后用指南针在教室里找到东、南、西、北4个方向。(根据指南针的N 极指向北方,然后按照“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来确定其他方向;或根据指南针的S极指向南方,然后按照“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来确定其他方向。)
(2)辨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
教师:我们现在找到了北方,请想一想,你们小组分别在中间这个小组即中间小组的哪个方向?
各小组交流汇报,注意要说出自己为什么在那个方向。比如,某位学生说他们组在南方,应说出因为前面是北方,南方与北方相对,所以我们是在南方。
教师:各小组交流,与自己相对的同学在你们小组的什么方向?周围4个组的同学说说中间的小组在自己组的什么方向。
(3)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4个方向。
按照教科书第34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要求,各小组开展活动。
(提示:想一想,如果你面对的是北方,那么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如果面对的是南方呢?)
(4)小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辨认方向,首先应做什么呢? (先找到一个方向,然后根据这个方向去辨认其他3个方向)
[点评:通过在教室里开展实际辨认方向的体验活动,不但加深了对方向知识的认识,还通过辨认方向的实际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和方位感,为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提供了活动经验准备。]
3.在操场上体验方位
(1)明确在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
教师:升国旗时你们面对的是哪个方向呢?
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生活中辨认方向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方向。
自由交流后,大家认为须先用指南针确定一个方向。教师检验
学生的交流是否正确,也为下一步辨认方向做准备。
(2)实际体验辨认方向。
学生在操场站成两排,进行辩论方向体验。
首先,面对北方,看看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这些方向有些什么物体?
然后,再转一转,面对东方,说一说自己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再转一转,面对南方,说一说自己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最后,面对西方,说一说自己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不管我们怎样转动身体,东、南、西、北4个方向是不会变的;二是,我们需要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再
按照“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确定方向;三是,北和南始终是相对的,东和西始终也是相对的。
[点评:通过实际辨认方向的体验和辨别方向的方法的总结,让学生获得辨认方向的活动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方位感和空间观念,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教科书第34页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你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家的各个方向各有些什么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2.实践练习(教科书第35页练习八第3题)
在教学例2的基础上接着进行,重点观察学校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树木、重要设施等。
3.拓展思考
说一说学校的东方(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取其他几个方向)有哪些建筑物? (比如,从学校的东方观察,由近到远有邮局,邮局过去是医院)
教师:请想一想,如果我们站在医院观察,邮局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西方)
教师:奇怪了,刚才我们说邮局、医院都在东方,现在邮局怎么又变为西方了呢? 不是说东、南、西、北4个方向是不变的吗?
引导学生明白:东、南、西、北4个大的方向是不会变的,但由于我们所在的观察点发生变化,观察到的物体所在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比如,邮局……
四、反思评价,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点评:反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让学生既能及时回顾、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反思意识,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参精要
《第三单元 辨认方向》教参精要
1.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向。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撑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实践体验活动。一方面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获得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活动体验,让这些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同时,也对辨认方向的方法获得实际感受,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在认识 东、南、西、北时,不但要重视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方向(比如教科书第35页练习 八第1题),而且还应重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去辨认方向,增强对方向的实际感受和辨认方向的体验。
2.观察与想象结合,促进方位感的建立和空间观念发展。
方位感是对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直观感受,这种感受的建立需要以对物体的观察为前提,并借助想象来实现。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无论是在书面上 辨认方向,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辨认方向,都应重视对物体所在方位的观察。通过 观察,使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以及在这些方向的物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在实际辨认方向时,借助这些表象展开想象,从而获得 对方向的感悟,形成方向感,促进空间观念发展。例如,认识东、南、西、北时(教 学第33页例1),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后认识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并 使这些方向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当学生不看地图时,也能通过想象知道地 图上面是北方,下面是南方,左面是西方,右面是东方。再如,在现实生活中当面对东方时,需要借助想象确认后面是西方,左边是北方,右面是南方。
3.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物体。
方向与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具有密切的联系,离开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难以辨认方向。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无论是在书面上辨认方向,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辨 认方向,都应结合现实中的物体进行,让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获得对方向 的认识与感悟,建立方向感。
单元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东方和北方之间是东北方向,并由此能推测东南、西南、西北方向。
2.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3.能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能应用辨认方向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5.通过体验、交流、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内容分析
辨认方向是空间形式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乃至今后的科学考察、实地测量等工作中应用广泛。本单元学习的辨认方向,具体包括辨认东、南、西、北以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8个方向,分两个小节编排,其逻辑联系是:一方面,这些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了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以及在生活中积累了东、南、西、北等方向的一些感性经验基础上学习的;另一方面,东、南、西、北是认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基础。同时,通过对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认识,使认识方向的范围更大,更加全面,不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角坐标辨认方向打好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不仅仅是“东、南、西、北”知识的介绍,也是物体位置极坐标表示方法的萌芽。本单元教科书在编排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遵循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
研究表明,儿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之后,才能够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的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三、四年级学生掌握水平方向(东、南、西、北等)依赖于他们在地图上区分基本空间方向的能力。教学实践也表明,地图上提供的方位比较直观、规范,各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比较清楚,相对于在现实生活中辨认方向要简单容易。因此,教科书在编排时充分遵循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儿童的空间方位认知顺序,注意凸显以下思路:一是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东、南、西、北等方向的一些感性经验帮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二是借助地图去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是以东、南、西、北的认识为基础,再发展认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是对方向的辨认先从在书面认识,再把地图的方向与现实生活中的方向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实践体验,形成辨认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位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紧密联系生活情境辨认方向。
方向是空间形式中的一种具体表述,它既与现实生活空间具有紧密联系,更与现实生活空间中物体的方位紧密联系。针对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还不成熟的实际,教科书在编写该内容时,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将辨认方向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空间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与现实生活空间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经积累的感性经验推动对辨认方向的学习;另一方面借助现实空间中的具体物体,为辨认方向的学习提供直观的认识题材,促进学生对方向的学习和空间观念的发展。例如,认识东、南、西、北时,借助地图上绘制的转盘、新华书店、草坪、少年宫这些现实空间中的具体物体所在的位置,促进学生对方向的认识。
3.注重学生对辨认方向的实践体验。
方位感的发展和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但需要认知活动,更需要亲身的实践体验。教科书在编写时设计了较多有趣的活动,用以增强学生对辨认方向的体验。一方面通过在图上认识方向,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地图获得方向的知识,初步形成对各个方向的方位知觉;另一方面设计一些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借助具体物体对各个方向及各个方向的位置关系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形成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东、南、西、北等方向,能在现实生活中根据给定的1个方向辨认其他7个方向,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东、南、西、北等方位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7个方向是教学的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