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整理复习,教科书第30页第1~4题,第31页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活动中,对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整理,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整理与复习,在整理与复习活动中渗透计算策略的选择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意识和能力。
3.在计算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意识和计算习惯。
2.在整理与复习活动中渗透计算策略的选择运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梳理
1.看书回顾
教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浏览教科书第8~32页。
学生: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问题解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整理与复习,并梳理如下板书:

[点评:先以问题激发学生对完整单元知识的需求,然后以浏览教科书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单元知识要点,同时渗透复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完整的单元认知结构。]
2.计算方法整理
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20×4= 300×4= 4×200= 23×2=
592×6= 48×6= 306×7= 580×8=
(1)口算。
教师:仔细观察这8道乘法算式,哪几道算式你一看就能算出结果?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前面4道算式能口算,一看就能算出结果,后4道算式要笔算。
① 口算前4道题,同桌互相交流每个小题的口算方法。
同桌交流后全班集体梳理口算的算理、算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先口算出积有几个十或几个百,再写出相应的积。或者是先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整十、整百数后面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习七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先独立口算,再集体订正、评价。
(2)估算。
①学生独立思考教科书第30页第3题,集体交流时注重估算方法的梳理。
②估计自己脉搏8分跳动的次数。
(3)笔算。
①独立笔算后4道算式:592×6、48×6、306×7、580×8。
②展示交流,计算这些题时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 引导学生对笔算方法进行梳理,小结笔算方法。
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位数、三位数的每一位,乘到哪一位积就和那一位对齐,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注意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数在相乘时,切勿忘记进位。
[点评:整理与复习本环节的计算方法时,注意计算方法运用与计算策略选择要并重。在复习计算方法的同时,还要体现根据算式特点和具体情境合理选择口算、估算、笔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练习运用
1.教科书第31页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换批改、评价。
2.教科书第31页练习七第3题
(1)学生独立连线。
(2)交流评价,允许用口算、估算、笔算等方法思考连线。
3.教科书第30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评价。
4.教科书第31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评价。
[点评:通过练习提升计算的熟练度,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同时运用计算解决现实问题,体现计算的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课总结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或改进?
[点评:对整理与复习过程的再次回顾总结,进一步加深单元知识结构及计算方法的认识,促进学生反思单元学习过程,提升自主学习的自我反思调控能力。]
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涉及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问题解决的整理与复习,教科书第32页练习七第5~7题。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巩固学习运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现实问题。
2.在整理复习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整理复习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运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引入
1.基本练习
(1)口算。
40×2= 23×2= 3×40= 5×700= 60×7=
8×40= 3×13= 6×500=900×5= 200×8=
(2)笔算。
67×7= 5×128= 607×4= 410×3=
2.谈话引入
教师:大家的计算又对又快,说明上一节课我们在对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整理与复习中收获较大,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运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教师:在今天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信心将有更好的表现呢?
[点评:通过基本练习训练基本计算技能,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门见山,直击学习主题。]
二、复习整理
教师: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两步计算的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呢? 让我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进一步体会和运用。
1.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
(1)有一堆苹果,装了9箱,每箱重15kg,还剩56kg。这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望海希望小学三年级有学生284人,计划每人发3本作业本。现在有950 本作业本,够不够发? 如果够发,还剩多少本作业本?
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②小组交流。
教师:把你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的分析思考过程和同伴分享一下。
③ 全班交流。
教师边讲边板书:
第(1)题:15×9=135(kg) 135+56=191(kg)
答:这堆苹果共重191kg。
第(2)题:284×3=852(本) 852<950 950-852=98(本)
答:950本作业本够发。还剩98本。
第(2)题,无论是求第(1)问还是求第(2)问,都需要知道一共要发多少本作业本的本数。先求出一共要发多少本作业本后,才能比较出够不够发,或根据“作业本的总本数-要发出的本数=剩下的本数”,求出剩下的作业本本数。
2.小结
教师: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都要用两步计算? 它们有哪些共同的步骤?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梳理:因为所求问题的两个条件一个已知,一个未知,要先求出未知的条件。共同的步骤是读题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完整解答问题。
[点评:在解决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数量关系,分析思考方法,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深化
1.教科书第32页练习七第5题
独立解决,同桌订正。
2.教科书第32页练习七第6题
(1)独立解决第(1)问,然后展示交流,重点在两种不同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进行引导。
(2)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解答后再交流订正。
3.教科书第32页练习七第7题
处理过程同上一题。
[点评:以解决教科书习题为载体,在问题解决的变式练习中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思考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
五、拓展提升
教科书第32页练习七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
[点评:提升练习思维含量,增加计算练习的挑战性,体现练习的层次,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内在动力。]
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沟通一位数乘两位数与一位数乘三位数计算的内在联系,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2.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讲评与练习过程中,通过相同与不同的分析,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单元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沟通一位数乘两位数与一位数乘三位数计算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单元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整理与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综合练习,看谁能在这节课的练习中思考最积极,收获最多,提升最大。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综合练习)
[点评:通过谈话开门见山,直击本节课学习主题,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本节课练习目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基本练习
口算下列各题。
4×7= 3×8= 5×6= 7×4=
40×7= 30×8= 5×60= 70×4=
400×7= 300×8= 5×600= 700×4=
(1)学生独立口算。
(2)思考:上面每一组口算的算式和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对每一组算式不同层次的理解:一是形式上的认识,如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或几乘一位数、几十乘一位数、几百乘一位数等;二是几个一乘几、几个十乘几、几个百乘几等。
教师:同一组口算的算式不同,口算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口算时都用了乘法口诀,不同的是口诀算出来的分别是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结果是几个十、几个百时,要在乘法口诀算出积的后面添0。
[点评:以基本口算练习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算理、算法层面明白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与表内乘法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建构合理的算法认知结构体系,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主体练习
1.笔算练习
(1)不计算,你能说出下列各式的积是几位数吗? 为什么?
240×3= 19×4=
708×2= 58×7=
重点在“为什么”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在计算之前的估算推想能力和意识。
(2)用竖式计算(自由选择一组计算)。
240×3= 58×7=
708×2= 19×4=
思考:一位数乘三位数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展示反馈。
③重点分析研究“一位数乘三位数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点评:在计算的观察思考与练习中,沟通一位数乘三位数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组练习两次运用,体现同题异构,培养学生计算中的分析思维能力。]
2.估算练习
 
104元/个291元/台
(1)买5个水壶大约要多少元?
(2)买3台榨汁机大约要多少元?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估算的结果比准确结果多还是少?
引导学生说出估算过程中的想法,根据课堂学情表现适时进行指导梳理。
[点评:在现实情境中运用估算解决简单问题,并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体会估算结果与准确值的大小关系,培养相应的数感和估算意识。]
3.问题解决练习
(1)菁英小学广播操比赛中,有一个方阵共站了9列,每列28人,方阵前面还有14人领操。这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两个班共90人去秋游,租了3辆车,每车限乘25人(不含驾驶员)。租的3辆车够不够坐? 还有多少人没有车坐?
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情境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即方阵人数+方阵前面的人数=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六年级两个班总人数-能乘坐的
总人数=还有多少人坐不上车。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教师: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感悟两个不同的问题,都要先用乘法求出“方阵总人数”和“能乘坐的总人数”,再根据问题需要相加或相减。
[点评:在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数量关系的分析思考方法,感悟不同问题解决中的相同思考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习
问题解决:
(1)一条裙子的价格是一件衬衣的3倍,买一条裙子和一件衬衣一共要多少元?

(2)游乐场的收费标准如下表。有10人要坐过山车,8人要坐小飞机。现有100元钱,够不够?

引导学生先分析再解决问题。
[点评:在变化的情境和变化数量关系较复杂的现实问题情境中,运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爬坡,培养学生灵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