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问题解决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1,第28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第28~29页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初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校会议室一共能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 2.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数学条件信息和问题:学校会议室,主席台上可以坐6人,主席台下有13排,每排坐9人。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这个问题和第1个问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第1题直接告诉了台下能坐的人数,第2题没有 直接告诉;“主席台上坐6人”的条件和所求“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的问题都一样。 教师:比较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感觉? 经过讨论,学生可能会觉得第2题难一些,解决方法有些相似等。教师顺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学习复杂一点的问题解决。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一)] [点评:用一步计算的问题引入两步计算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问题解决的相关经验,减缓新课学习的坡度,为新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独立思考。 教师:大家觉得第2个问题要复杂一些,这个难一点的问题大家认为该怎么解决? 先独立思考一下。 (2)合作交流。 教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听听同桌的想法和你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集体交流。 请一个同学说说与同桌讨论后的想法,大家仔细听后作补充评价。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考方法:要求“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可用“主席台上坐的人数+主席台下坐的人数”,而主席台下坐的人数未知,则可用“每排坐的人数×排数”进行计算。(教师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主席台上坐的人数+主席台下坐的人数=会议室一共坐的人数……)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提炼问题:①主席台下可以坐多少人? ②台上、台下一共可坐多少人? (5)独立解决。 教师: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清楚了吗? 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评价。 13×9=117(人) 117+6=123(人) 答: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人。 2.回顾小结 (1)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引导学生回顾问题解决过程,总结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先要熟悉条件和问题,再根据条件和问题思考该怎么做,然后解答;先思考所求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都知不知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梳理解题步骤和思考分析方法。 3.试一试 教科书第28页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2)全班展示交流评价,重点引导思考和分析过程的交流。 [点评:本环节按独立思考、合作讨论、集体交流三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分析思考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调控学生交流评价,及时介入总结提升,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巩固深化 教科书第28~29页练习六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展示。展示时重点聚焦于分析思考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点评:通过类似和变式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及时巩固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提升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经历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