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称体重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

【教学目标】

1.在称体重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等单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经历体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等单位的概念。

2.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准备】

体重秤、小组体重记录表、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播放邻居家几个小孩游戏玩耍的画面。

教师:小胖在游戏活动中总是比别人慢,是什么原因呢? (引发学生对体重的讨论)小胖的体重太重了,动作不灵活,所以比别的小朋友慢。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体重有了解吗? 大家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偏胖还是偏瘦吗?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偏胖还是偏瘦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体重。

揭示课题:称体重。(板书课题:称体重)

[点评:通过现实游戏情境引出体重的话题,激发学生了解自己体重的愿望,为全课学习活动做好认知情感铺垫。]

二、课堂活动

1.称一称,填一填

(1)了解称体重的方法。

教师:你打算怎样了解自己的体重是偏胖还是偏瘦? (先称出我们自己的体重,再和同龄人比较)

教师:称体重需要什么工具? 你会使用这些工具称体重吗?

课件介绍指导学生认识体重秤。

请一名学生称出体重,边称边说明称体重的步骤:站上体重秤——读出体重的数据——记录数据。重点强调读数时要看清楚仪表上的单位,指针所指刻度的读法。

(2)分组称体重。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台体重秤和一张体重记录表,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称出每位同学的体重。

活动要求:①小组长组织称体重活动。②确定好读数人员和记录人员。③按次序依次称体重。看哪一组分工明确,活动有序,称重速度快。

学生分组称体重,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体重记录表展示。

对小组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请1~2个小组展示其体重记录表,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体重情况。

[点评:以“你打算怎样了解自己的体重是偏胖还是偏瘦”的问题引出体重秤的认识,并简单示范称体重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开展称体重活动。合作前以明确的合作要求保障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进行记录表的展示介绍,并对活动作评价,以维持学生持续学习活动的动力。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2.看一看,比一比

(1)独立观察。

课件出示“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或每小组一张纸质表)

教师:同学们观察“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然后把自己的体重和标准体重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体重符合标准吗? 是偏胖还是偏瘦?

(2)小组讨论。

把自己观察、比较的结果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根据各自小组同学的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的情况,给其他同学提点建议。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

1~2个小组进行交流展示,重点展示根据体重结果给其他同学的建议。教师梳理建议:保持体重,偏瘦的增肥,偏肥的减瘦,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标。

[点评:全过程围绕“对照‘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观察”,进一步分析数据,在独立观察对比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分析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渗透统计初步知识。]

3.比一比,说一说

(1)独立思考。

观察自己小组同学的体重记录表,把自己的体重和同学的体重进行比较,或者是比较另外两位同学的体重,你有什么发现?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合作讨论。

把你通过观察发现的问题和同学说说,提出数学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

(3)全班交流。

1~2个小组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情况,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评价引导。

[点评:利用小组体重记录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克、千克、吨等单位的概念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运用意识。]

三、总结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参加了哪些数学学习活动?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点评: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促进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过程性活动经验进行反思性提升,感受数学的广泛运用与价值,体验学习的乐趣。]

去手机阅读
扫描下载App